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景润会屈服于学术量化考核制度吗?

(2006-06-02 13:59:13)
分类: 文化批评

陈景润会屈服于学术量化考核制度吗?

文/魏英杰

 

前一段时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毓生先生到华东师范大学演讲,提到有的学者在计量考核压力下,一年写了5篇论文,却完全是无用的废品。对此,该校副教授刘擎先生日前撰文认为,问题并不完全出在计量考核制度设计上,而在于对这一“工具理性”原则的产物的“非理性滥用”。解决“学术成果泡沫化”问题,不仅要对论文产量有下限要求,还要附加上限规定:对每年发表10篇以上研究性论文的作者,必须予以严格复查。

原以为“上限说”无非是一种反讽策略,因为学术成果量化考核制度现在几乎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其中弊端早为学界熟知。但从文章里却看不出有任何“黑色幽默”的味道,刘擎先生为量化考核制度辩护的态度却是十分明显。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并不反对学术成果的考核制度,相反,我认为现代学术的有效生产离不开制度化考核的框架。我甚至同意,现代社会不得不用“数目字”来管理……”不得不遗憾地说,为论文产量设“上限”的作法,对于治理学术成果量化考核这一学术沉疴无异是隔山打牛,毫无建设性可言。

“学术成果泡沫化”不过是量化考核制度的其中一块疮疤,并非症结所在,更不能用制度“总是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这种似是而非的辩证法来解释。这种“数目字管理”方式表面看上去很美,在国内现有学术体制下,却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偷懒的学术考核办法。

对于一项学术成果,最重要的环节是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估。这一环节应当由多方面互相把关、认定,至少应当包括高校学术委员会以及学术期刊等评审机制。但在高校学术委员会行政化、学术期刊功利化的阴影下,学术委员会无法“学术自主”,学术期刊则沦为版面“交易所”,从而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对学术成果的质量监督大多付之阙如,实际上也就没有一个机构或个人需要为学术成果的质量担负责任。而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学位、职称以及研究项目资金的发放和考核,完全依赖于这个只有数量要求没有质量监督的考核制度,这岂不是一种最为偷懒的学术评估体制?

学术成果量化考核的致命要害在于,它实际上是学术计划性思维的产物。计划性思维对经济发展的坏处,经由多年来对计划经济的反思,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恰恰是在最不可能“计划”的学术界,不仅至今阴魂不散,甚至仍然主宰着整个学术生产机制。学术是智慧与灵感的产物,智慧和灵感又怎么可能计划?这种基于计划性思维的制度设计不仅钳制了学者的个性和灵性,而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其所设定的目标。这样的学术体制不破除,学术成果泡沫化、学术论文垃圾化以及各种学术腐败现象便将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刘擎先生之所以为量化考核制度辩护,大概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学界如果真的取消了计量指标考核,那么在大学之间以及在学者之间,各种资源的分配就可能丧失了多少还算公正的依据。”但这种说法纯属本末倒置,事实上恰恰是计量指标考核制度造成了学术不公的现象。很简单,正如单纯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指标,势必造成官员大肆追逐“政绩工程”一样,如果仅仅从量的要求来看学术成果,那些热中于“跑量”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更容易得到研究资金,而这对于那些坚守学术良心与规则的学者将造成伤害,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学术败局。这并非危言耸听,前一段时间百余名高校教授联名反对学术腐败,正是对高校不良学术体制的一种反弹。

有专家说,陈景润十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按照目前评价标准,既不可能当上教授,连工作都可能会成问题。言下之意,就在今天,也许有许多很可能成为“陈景润”的学者,正处于维护学术良知与屈服于这种破坏性学术制度的两难境地,进而不得不奔忙于跑研究项目、拿资金,指导研究生炮制学术泡沫。

因此,解决学术成果量化考核的根本途径,并非什么设置论文发表数量的“上限”,而在于革除学术体制的计划性思维,一方面抛弃量化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割断学位、职称评定与学术期刊的暧昧关系,回归学术的自主地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质量与监督体系。

2006年4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