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看似好意,为什么会招致如此大的反弹呢?我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其一,尽管已经“管办分离”,全面进入职业化足球的管理,但是从体制内“脱离”出来的管理者,或者仍在体制内,却指挥着职业联赛的管理者,思维仍然没有进入职业化,仍然没有分清楚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之间的关系,仍然用行政之手去强行调度职业联赛的方向。
其二,程序不正义。如同足协过去这么些年来制定的许许多多看似美妙,其实都是反效果,并且沦为后人笑话一样,重要原因就是程序不正义。
什么是程序正义?即“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这些所谓的“规定”没有一条是经过自下而上,充分酝酿讨论,也没有一条给予充分的吸收适应期,也就是所谓的“宽容期”,都是在密室里几个行政脑袋一碰便断然决定的,还要求令行禁止。
程序正义的好处,就是过程透明,公平和合理,相关者有充分表达的权力,最后才达成共识。这样的法律或者规定出台,才能长治久安,不会朝令夕改。
但是,在现行的行政决断环境下,要做到程序正义很难,不是足协官员们不知道程序正义的好处,而是多年形成的自以为是,一家独大的心理造成的,并没有随着形式上的管办分离而改变。我们听到最多的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不管什么过程,我只要结果”,便是如此。
在这样思维下的做出决断,看似效率高,却因为程序不正义,便造成无穷后患。貌似进一步,实则退三步。2002年“中国足球站起来了”之后的10年,其实就是倒退的10年,就是因为足协的程序不正义,行政乱作为。再往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当年股市“半夜鸡叫”导致的惨跌和2015年猛烈的“去杠杆”引起的股灾,更是程序不正义的典范。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附庸关系,职业联赛是商业联赛,有自己的赞助商和市场运行机制和客户群,硬是把国家队扯进来并以此为职业联赛发展的标杆,实在是对职业联赛认识上的严重偏差,在此我也不愿意多花笔墨来说明。
目前的俱乐部确实存在巨资引进外援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从职业联赛的属性上去认识,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仍然要用市场这个点上去下手。
我仍然坚持认为,应该从改变目前不完全的职业俱乐部属性开始,将几乎全部的“企业队联赛”的中超,去企业化,去商标化,去行政化,变成中性的俱乐部,在俱乐部的股权结构进行变化,让用纳税人资金搞足球的国企离开,让只想通过足球做广告做招牌的企业离开,在这方面,亚洲的日本走在最前面,韩国近来也有了变化。
这样做,看似会出现一些低谷,却能在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种种不职业,杜绝无限量投钱在国际市场上狂购巨星的现象,才能使中国的职业联赛真正职业化,中国足球的巨大泡沫,才能得到消除。当然,这仍然不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时间,需要宽容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定是中国足球和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过程很重要,尤其需要程序正义。
【微信号葛爱平评球(ID:geaiping01)里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