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从小葛到老葛
从小葛到老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3,745
  • 关注人气:2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倾斜了上海德比战?

(2015-05-11 19:20:50)
标签:

杂谈

谁倾斜了上海德比战?

 创建时间: 2015-5-11 12:50

        申花和上港的比赛我去了现场,并坐在球迷看台。我始终认为,坐在这里要比在主席台和记者上获得的信息更多。 

       上半时申花队被罚下去2个人,中场结束前还丢了一个球,看台上群情激昂,都在讨论那两张红牌,议论着是黑哨还是官哨。可惜体育场太大,看台距离球场太远,实在看不清场上发生了什么,这更令我怀念欧洲和世界杯赛场的电子大屏幕,那才是真正的足球赛!   

       显然,申花队两名球员被罚下场,是造成这场德比一面倒的主要原因。0比5惨败,对于经历了申花俱乐部从创建到发展的我来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里我赶紧打开电视机回放,把90分钟的比赛再看了一遍。

       比赛第17分钟,申花队吕征被判红牌罚下。电视慢动作回放很清楚地显示,吕征的铲球完全是冲着达维的脚踝去的,这是个很严重的犯规,吃红牌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现场有电子大屏幕及时回放这一动作,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在吕征退场时还给他掌声了。        这场比赛主裁判马宁史无前例地出示了9张黄牌3张红牌。这么多的红黄牌集中在63分钟内出现,平均每5分钟一张牌,比赛不断地被割裂,有效比赛时间甚至不足半场。而在年初进行的亚洲杯赛上,中国队的比赛时间超过70分钟并获得亚足联的表扬。        裁判员的工作,就是让比赛公平和完整地进行。为什么马宁要出示那么多的红黄牌,为什么出示了那么多的红黄牌依然没能控制住比赛?这很值得研究。 

       上半时加时到第48分钟,申花队柏佳骏被马宁出示了第二张黄牌,并以累积两黄被红牌罚下。从电视回放上看,上港队23号傅欢被绊倒确实与柏佳骏的铲球动作有关,但是柏是冲着球去,并且先踢到球再绊倒了人,从技术的角度上讲这够不上黄牌,即使裁判员认为柏佳骏的动作过大有伤人之嫌,完全可以进行口头警告。但马宁却出人意料地再次出示黄牌,并以连续两黄再次出示红牌,将柏佳骏直接罚下场去。正是这个判罚彻底激怒了申花队,才有了下半时李建滨冒犯主裁判再吃红牌的事,也使得这场比赛完全变味。本来一场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比赛,演变成完全倾斜的一面倒,毫无美感。        由于过去中超裁判对犯规判罚较轻,造成中超部份球员球风粗野,并在亚洲赛场上频频受牌,要求严格按规则判罚的呼声不减。但是严格的依据是规则,不是超规则的“从严从重”,如果为严而严的”严打“,过去造成的冤案还少吗?   

      马宁昨天出示的一大堆红黄牌有很大一部份是值得重新讨论的,第一张红卡希尔的黄牌便是。当时孙祥与卡西尔在盯人和摆脱的游戏中,孙祥不慎挥臂碰到了卡希尔上一场受伤肯折的鼻子,卡希尔与其理论,双方都有轻微肢体动作,马宁却独向卡希尔出示了黄牌而放过了孙祥。而这恰恰让这场德比战出现了倾斜。在这场神经紧绷的德比战上,主裁判的任何一个错判漏判甚至不公平的判罚,都可能给对阵双方截然不同的解读。此时比赛开始不到2分钟,但申花队员已经感受到不公平,比赛从这时开始变味了。很显然,马宁的工作是不算成功,因为他不仅没能有效控制,使比赛流畅、正常地进行,而是走向相反。对此,只能对足协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让一名经验和资历明显不足的国家级年轻裁判来主持表示严重不解和遗憾。 

       诚然,比赛归根结蒂还是由球员来完成。如何面对逆境,以不变应万变,坚定地打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这就考验着队伍是否成熟,指挥员是否应变得力的机会。坦率地说,上港队表现得更成熟。早在周一准备开始时,主教练埃里克森就警告队员:“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比赛。我不希望你们在比赛中冲动,犯愚蠢的错误。”这样的警告一直延续到队伍出发。 

       埃里克森经历过英超德比,葡超德比,罗马德比,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德比战对于俱乐部和球迷的意义?曼城球迷曾经这样对他说,“你可以输掉任何比赛,但是真正重要的,就是双杀曼联!”但是他刻意掩藏好自己的迫切渴望,以沉稳的态度让队伍冷静地面对德比之战。 

       上港队员很好地执行了埃里克森的要求,而申花显然没能准备好良好的心态,至少对出现的状况心理准备不足。他们太渴望通过德比的胜利再次确定上海滩老大的位置,当遭遇主裁判过于严厉,甚至不太公平的判罚时,心态开始失衡,最终倾斜,让比赛失去了竞技意义。当比分变成了0比5,还被罚下3人时,对于剩下的这8名球员来说,比赛实际上成了煎熬。遗憾的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队长没能及时控制住大家的情绪,主教练也没能运用他的手段及时调整,最终使得申花队彻底失衡。 

       不可否认,主裁判员”不周全的判罚“点燃了申花队的危机,但申花队呢?导火索伸向石头时,石头依然坚强;但如果指向炸药时,就会引起爆炸。显然,申花一些球员在当时就像是炸药包,最终也让自己也成了殉难者。或许可以说,你不可能要求队员都成为足球场上的谦谦君子,就是齐达内也做不到。但是很遗憾,因为有时你必须这样做,这就是足球。 

       0比5的惨败令心高气傲的申花球迷倍受打击,一度他们背对球场以示抗议,结束后也久久不愿离去,大声唱着了他们的歌:“上海申花至高无尚,我们留着蓝色的血,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最后,这群浩浩荡荡的“蓝血人”还是挽着手唱着歌,在保安人员引导下有序走出体育场。在经历了一场“德比屠杀”之后,申花球迷们仍然能如此克制而有秩序,除了几次小的波动并立即被制止之外,完全没有发出想像中的骚动。很难想像如果在其他一些地方,或者是在欧洲,别说球队大巴的窗子不保,很有可能点燃一场大的骚乱。对此,我只能说申花球迷的组织和素质一流,在这场德比战中,他们没有输,是赢者。 

       这场德比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话题,甚至惊动了”有关方面“。有人在考虑,上海需要德比吗?    

    上海是世界瞩目的大都市,德比战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不是麻烦而是增色,反映了这座城市昂扬向上的激情,蓬蓬勃勃的生机和绚丽的多样性,这是其他许多城市想要而不可得的。赛前网上流传着一封申花球迷言词恳切的信,催动了德比潮的汹涌;申花俱乐部赛前关于球票的情况介绍,更是反映了这座城市的信息开放和透明,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德比战吸引了国内极大的关注,那是城市的荣幸,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极好展示机会。无论是对于舆论还是比赛双方而言,引导永远比压抑更重要。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还没走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怪圈的看台上,穿着同样服装的啦啦队有气无力地喊着:“加油加油,双方加油”。这样的比赛看似很和谐,但却没有生命力。德比战就是要轰轰烈烈,就是全城的狂欢。即使比赛结束了,关于比赛的讨论,甚至是不满的上诉,仍然十分地重要,因为也是德比的一部份,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一部份。 

         谁倾斜了这场德比战?裁判?申花球员?还是其他?我相信这诸方面的任何一方只要坚守住自己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底线,这场德比战就不会如此倾斜,就会演出一场可以流传的,令其他城市羡艳的绿茵大战……但是,逝去的不会再来,还是让我们期待新的德比吧,不会等待太久,8月23日,虹口足球场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