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信不再成为醇香的毒酒!
(2011-09-21 15:41:05)
标签:
家庭教育自信心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自信的世界冠军再次遭遇失败
美国时间9月19日,ESPN2011年度大满贯评选结果揭晓,李娜荣膺最佳女球员,尽管温网和美网出局过早,但整体表现无人能敌,正如ESPN所言:“作为四位大满贯冠军中惟一能在两项大满贯至少打入四强的人,她当之无愧。”而再看在 2011年9月1日有一则关于网坛明星李娜的体育新闻,我觉得很有意思。
李娜作为获得2011年法网冠军的中国选手,中国网球的至尊荣誉、亚洲网球的新纪元,被李娜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当然,很多人把她的成功归为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智慧。不过,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在两个重要的赛事中,她连第一局都没有打过。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李娜,她提到了教练莫滕森,这位之前因为“乐观”与李娜一拍即合,刚刚合作便砍下法网冠军的女网专家,现在因为“过于乐观”与李娜的合作出现了问题。李娜说,法网后连着输球,自己的自信心非常低,“教练想让我自信,但我打得不行,自信不起来。我前阵子就感觉状态不好,感觉击球的时间点不行,问教练(其中)有什么问题,他总告诉我一切很 ‘PERFECT (完美)’,总让我不要想太多。我说,一切都没问题,但我总是在第一轮就输球,显然不可能没有问题。竞技状态感觉不好的话,多少人给你信心,你都还是自信不起来。 ”李娜说,所以她想要做一些改变,想要改变教练,“也许团队是试图帮我建立信心,但适当的鼓励是可以的,不是盲目的鼓励。 ”
好了,请问这个新闻让你看到了什么?李娜的自信一点都不少,裹挟着网坛一姐的霸气和荣誉,带着教练激昂的鼓励和自信,娜姐还是屡屡止步不前。现在的娜姐唯一想做的就是换教练,因为她不再相信这个只会给她鼓励的教练。
自信的优等生却没有考上大学
王强(化名)是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外形俊郎,衣着干净得体。他是一名在省重点高中就读的应届高考生,今年的高考结果不理想,一向傲气的他无法忍受这个结果给他带来的羞愧和痛苦,于是他的父母带着他坐在了我的办公室是一脸的忧郁。
他的经历显然是很漂亮的,小学到初中一直很优秀,很听话也很刻苦,也很受同学们喜欢。不过中考发挥不理想,而有点背景的父母通过关系依然让他上了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不过,他的成绩却开始总是发挥不好。没有办法,高二选择文科,当大学毕业的父亲对他的学习提出批评或建议时,母亲总是说:你别瞎操心,我儿子是最棒的。就连他也总是不屑地说道:爸你不用担心,我下次一定没有问题。不过,成绩一直起起伏伏。终于,高考的结果没有再给他下次的信心了。于是,当高考成绩出来后,一直不肯出门的他把父母快吓死了,最后托人找到我这里。
他的母亲问我:我那孩子原先那么自信,那么刻苦,可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当孩子的面,我没有回答。因为在我内心里,只有一个答案: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发挥失常的说法。没有考好,就是没有学好,只是微笑地说:请你们先离开一下,我希望能和你孩子单独聊一聊。
于是,我问起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从数学到语文,从地理到英语。最后,我说了一句:你这三年高中学的很辛苦,虽然你的表面一直能笑着,但内心其实早就有不爽了,可你还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他连连点头说:是的。
为什么?他们都拥有自信,都曾有过骄傲,但为什么没有获得期望的成功?
什么是自信和过度自信?
自信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对自己为有目标的行动所做的各种准备和预期结果的感性评估。其表现通常为:我行,我一定行。或我这里肯定没有问题,或这是个小CASE等。
假设当有一目标A的时候,对于那些准备付诸实现的人来说,此时通常会伴随一个自信心B。这个B只是因为A而表现出来的。但这个B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因为曾经有一个事件C,这个C一定是被肯定的成功的事件。自信心是人们成功后的一种良性情感而已,也就是说自信心虽然是和成功紧密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是:“成功”(或有把握)为“因”,“自信”为“果”的;或者说:自信是对人们已经成功或很有把握成功的一种心理奖赏!
而过度自信就是由于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而对未来事件产生的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简单说就是:以为自己很棒,最后往往会失败。而这个叫王强的学生显然是家长盲目吹捧,自己过度自信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自信”很酷,很牛。其实盲目的自信不仅愚蠢而且可笑。当“自信”成为“过度自信”,自信就变成一杯醇香的毒酒。
自信心到底对成功有什么用?
自信是过往成功的肯定,对未来目标的成功实现有很好的心理保障。自信使人积极乐观,充满激情和勇气,是获得胜利、达成目标的精神力量。但自信不是获得成功的客观基础,盲目相信“自信就会带来成功”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因为只知道用大嗓门喊我能成功,却不知道成功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小的成功叠加而成就的人,离成功只能越来越远。
没有成功的基因怎么可以带来成功?所以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是成功之父。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其实成功和自信是两个无太大关联的概念。
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如此迷恋“自信可以给人带来成功”,是他们坚持认为:没有了自信就很多事情都办不成。虽然自信不是对成功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但却往往会被人们当成是成功的必备原因,于是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导致了行动上的判断错误,判断错误表现为在实际中不去做事或草草了事,最终导致失败,于是他们终于认同了那句话:一旦没有了自信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尤其当人们意识到过于苛严的教育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后,过度赏识和盲目吹捧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便开始流行开来。于是,“告诉孩子你真棒”的话语开始不绝于耳,虽然我们并没有发现有更多的学生真的成功或快乐起来。但这并不能阻止那些成功学专家对“自信”继续进行的神话和包装。不难发现,在汉语上,成功前的“我行”与成功后的“我行”在字面上没有区别,于是与成功如此接近的表达,让浮躁的人们狂热地喜欢上了这样的表达与鼓励。
对于挫折中的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家长经常会为孩子处理麻烦,虽然成绩离重点线有一点距离,但孩子知道不需要太付出努力,依然可以靠父母的关系上到好的学校。这样的学生,往往会盲目自信,狂妄地认为世界很渺小。即使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孩子会幼稚地认定家里人会搞定的。所以,他们会很享受自我欣赏无压力的感觉,而忽略问题和不足的解决。让自信变成一种自我包装,继而变得更加趾高气扬和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往往为了满足当下的虚荣和自尊,会通过夸海口,表现出不屑的样子来满足别人对他的认同和着迷,使过度自信的状态更多象是一场表演,而不是已然惶恐的内心写照。
但成功不会因为你的虚荣和爱慕而变得亲近,实力是最好的证明。当这样的同学遭遇到不利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只是简单给自己打打气,那么结果依然还是前次的复制。
对于娜姐来说,李娜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胜利,而不只是一个鼓励。需要教练能提供一个为避免下次失利给予的技术性建议,而不是向一个因失败而沮丧的选手表达温暖积极的赞许。
同样,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需要的同样也是一个哪怕很小的胜利。从他的表述来看,其实他的初中已经开始暴露出了问题,只是由于刻苦,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表现不是很大。虽然中考不理想,但他只是以为发挥失常而已。满怀希望到了高中,第一个学期的失利他归咎于还没有适应高中生活和节奏,由于成绩不理想,不得已分到文科班,而文理分科又自然地成为他继续还没有适应的借口,再后来,“休息不好”、“准备仓促”等理由就频频成为成绩不理想的借口,等最后到了高考的考验,这时候再没有话说了,只有靠自虐自己来弥补他内心的不平衡和难过。
根据3A效能理论来看,一个成功需要积极正向的情绪,同时也很需要正确的认识、明晰的计划。所以,自信很重要也很漂亮,但更重要的是得有纠正错误的意识和作为,这才是最华丽的表现。
备注:本文应《大学指南》邀稿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