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与蔡笑晚为何口舌之争
(2009-09-26 10:55:47)
标签:
杂谈教育杂谈 |
分类: 因心而记 |
《我们》是个好节目,可惜这个节目被剜掉了!节哀。
《实话实说》没了,活该!我觉得是主持人和团队的缘由,我在2007年参加过一期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节目,但却要求我现场给孩子做指导,并且希望出效果,我坚决拒绝了,我以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灯光和摄象头的照耀下,做这样的心理治疗违背职业操守,用孩子的心理安全做为治疗师炫技的代价,我觉得他们不懂也不尊重人性,节目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我们》的被抛弃是央视领导大脑缺人文关怀的体现。作为一个媒体,在推出提高收视率、普及娱乐的栏目同时,更要有普及思想和精神文明的阵地。
书归正传,那期《我们》我看了两遍,在家看了一遍,网上又看了一次。
先分析一下两位的对白:
【王利芬】:在您孙子的教育问题上,和儿子有过冲突吗?
【蔡笑晚】:从来没有。
牛,太牛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可怕了。
【王利芬】:可是你孙辈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你们当时瑞安的这样一个环境。
【蔡笑晚】:但是大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它精华的部分是永远有用的。
【徐小平】:蔡先生跟我们讲讲,在美国和中国都通用的精华是什么东西?
【蔡笑晚】:譬如说我们中华民族强调一个孝字。我相信这个孝字永远不会变的。
这个话说的不够坚强,应该对孝做进一步的补充。因为这个孝字更多体现是三纲五常的思想,五常还好,这三纲与现代文明的思想多有相悖。
另外个人相信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证据。这就是导致后面争论的心理冲突背景,注意不是认识冲突。两位的冲突开始不是观念上,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其深层原因不必多说。
【徐小平】:但是这个孝就导致了刘先生在三十多岁还和父亲之间不能独立做出决策。
是不是能独立做决策,和是不是全面接纳或假装接纳父亲的决策,是两回事。再说,三十岁的人也不可能不会独立做决策的。这偷换概念的话很辣,徐的嘴巴之厉害可略见一斑。就好比俩人说话,一人说:你是坏蛋,另一人仓促应战中,只知道解释自己如何不坏,却忘了说自己如何之好。被动啊!
【蔡笑晚】:就是因为他这个孝字没有做好……(被徐打断)
完蛋了,中了人家的圈套,不是孝字没有做好啊。孝的意义更多是反哺、尊重、支持和帮助,不是简单的顺从。尤其在现代来看,顺从只能带来退化,智慧的老人是不会要求孩子一味顺从的。我相信这不是蔡先生的本意啊。
而且这话有点霸气,也很矛盾,既然前面说从来没有冲突,怎么又嫌儿子不够孝,我倒很有兴趣了解儿子的看法。
【徐小平】:我觉得恰恰因为这个孝做得太过分。
开始拉扯了!
【蔡笑晚】:不是,你尊重父亲做得不够,所以会出现父亲要打你这么一个情况。
这话没有错,有的打其实也是一种姿态,打的和被打的人未必很难过,打打骂骂才热闹,要不家庭里太死气沉沉了。
【徐小平】:因为孩子不孝,我就可以打他?
一个陷阱?我以为父亲打孩子分真打和假打。(在我的《学会跟孩子说话》一书里,曾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不会打孩子就别打孩子。》)真打是因为孩子的确犯了严重的错误,父亲采取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训。可以这样讲,能让父亲打的儿子,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幸事,父亲不能打,儿子也不愿意被打,就等着挨社会的大耳光吧,严重的得把你打到牢里去。假打是一种姿态,有的是提醒和警戒,做出打又非打,或高抬轻打,或干脆就是打闹。但孩子不孝,那看什么情况了?什么叫不孝?可惜没有看到蔡的举例,遗憾小平没有给人家这个机会。
【蔡笑晚】:父亲打他不一定是对的。
蔡的意思我是很理解的,他说的打我理解更多是姿态,而小平不依不饶就认定是肢体暴力,所以蔡无可奈何地说打又不一定是对的。
【徐小平】:你说你的瑞安教育方式在美国也通用,你讲的孝我认为恰恰一点都不通用。
我不知道瑞安教育方式是什么?也不知道和孝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徐先生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并痛下结论。说话的方式永远是牵着别人。演讲家的特色和秘密我告诉你们,就是抛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下结论,不给别人思考的机会,然后迅速转移话题,你还在过去,人家已经到了未来。一个字,晕,晕完你再说。
【蔡笑晚】:对,我告诉你……(被徐打断)
遗憾徐的打断太唐突和咄咄逼人,有失风度。愤怒应该是在他人说完话后,狠狠地表达,“我不认可你的观点,但我却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点受西方教育的小平做的不够好。我也很想想听听蔡的说法啊。
【徐小平】:在美国社会对于父子关系,它强调的是独立性,中国强调的是顺从性。你还没有告诉全国的电视观众,你所说的中国和美国通用的教育精髓。
【蔡笑晚】
这个反复打断的确让人不爽,估计小平也有点懊悔,但也正常,血性人难免会有一失。
【徐小平】:这个孝首先就错了,那么能不能说出第二个东西来?拜托你讲一讲,我特别想知道。
小平很狡猾,他从运动员一下就变成了裁判了,反正先判定你错了。对方大脑意识还在恼火地想我怎么错了,我哪里说的不对,然后又冒出第二个问题来,对于一个老先生来说,做出快速反应的确很难。诸位可以学学这个辩论技巧。
再说了,这个孝更多是讲与父母相处的原则,而非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原则。
【王运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王利芬】:好。
结论:
蔡先生的本意没有很好表达出来,反而被人欺凌,也怪不得人家,其实蔡先生的几个孩子优秀恐怕不能简单归功于自己吧,多子女家庭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孩子好,很容易个个好。还有母亲的教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绝对非一人之功。教育有时其实很简单,你不做什么,结果往往很好,你做了很多,却越来越糟糕。我记得有位农村的母亲培养了一家的博士,可惜那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也无法给大家什么心得。
徐先生的本意是很好的,强调自主、自由、人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更自由。本来可以在沟通中大获全胜。可是由于小平看蔡很不舒服,听蔡的话很不顺耳,太不开心了,所以一顿话棒,把老头的思想和自己的风度都打没了。蔡先生本次说出来的话没有什么营养,而蔡先生很多有价值的话却没有说出来,这是“我们”的遗憾,没有办法,话赶话,王大主持看俩人说话也晕着呢。
综合来讲,蔡先生的教育思想还是不错的,只是在博文里称人家“徐老”就显得缺乏气量了。做教育的人嘴巴都不差,我们做教育的把这个能力是用来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的,不是用来给大家做如何贬损他人的示范。
其实两人的教育思想根本上来讲很多是一致的,只是造化弄人,彼此抬杠罢了。
原因:很简单,望人生气,望文生义!
后果及效果:思想交流之大忌!节目收视率之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