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手记六:早期教育到底该做什么?
(2009-09-23 18:38:39)
标签:
家庭教育教育杂谈学会跟孩子说话育儿杂谈 |
分类: 教子手记 |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关于早期教育的沙龙活动,发现一个很不乐观的现状,就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和关注,而认识和做法又特别的盲目和混乱。为此,我为家长朋友贡献的建议就是,家长按照 3A家庭教育三道模型进行家庭教育就不会有什么偏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合格父母应遵守的三道四法》的博文)。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位英国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她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她便去请教伟大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尊敬的达尔文先生,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那位妈妈说:“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说:“尊敬的夫人,您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俗语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的儿子已经七岁了,对孩子的教育,我现在总是有一种紧迫感。
这个著名的传说可惜篇幅有限,无法直接告诉我们的家长到底该做什么,只能强调了“时不待我,失不再来”的及时教育观和教育不可逆的特性。当然,如果我们了解了达尔文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的成就,就会知道达尔文先生并非浪得虚名。大儿子是银行家,二儿子是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三儿子是植物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四儿子是工程师、皇家地理学会会长。作为一个非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达先生的家庭教育的结局应该归功于达尔文的思想和智慧啊。
面对我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希望他的未来是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我很忌讳和厌恶那种让孩子做家长希望做的事情的教育意图。对于快乐我的理解,就是应该成为乐观的人,人一生会有太多的波折和磨难,但这不会减少我们面对生活的微笑;对于幸福的理解,就是人做的贡献越大,就会越幸福;对于成功的理解就是做了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这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做成了甚至做好了就是成功。
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我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围绕这三点来做:
第一、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和人际交往基本规则的人。不懂乃至不善于和他人相处,不知道给人以尊重、宽容的人一定会被社会边缘化的。这个话题其实也不大,只要做到心中有人就好了。人家不喜欢的事情你别强迫,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有时候家长总是耐不住孩子纠缠就答应了许多无礼要求;有好吃的愿意和人分享(其实会得的更多),就是“见面不怕分一半”。有的孩子就是表现贪得无厌,宁可烂了也不愿意和人分享;目前阶段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应该保证他会很快乐。
第二、教孩子学会做聪明人。对于“聪明”一词,很多人理解是上天赐予的,其实不然。靠着金山还要饿死,就是因为没有不够聪明。聪明人就是勤思考的懒人。想当懒人,肯定是想尽办法用最少的成本来完成任务。爱思考不一定成事,但凡成事者,都是爱思考的人。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教孩子需要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孩子掌握知识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把获得真理的智慧传递给孩子。但反观我们家长,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表现出更多的是气愤和焦虑,只会把这些不满的情绪飞快地传递给孩子,把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和苛责传达给孩子,这样显然是不利孩子健康成长的。所以,我更在意的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修得遇事不烦不急的从容。而不是在意教给他几个字的正确写法,几道题目的做法。就拿检查孩子每天作业的事情来说,我的检查不是为了检查出错误让他改,而是对他检查的结论进行评价。最近,孩子的老师要求我们家长在孩子作业旁边签字,我就拒绝了,因为我认为这是孩子的事情。
说到这里,不由感慨良多,我们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够有创造力,原因就是:在家里,家长只给要求不善于把获得真理的智慧传递给孩子;在学校,老师又不善于把获得真理的精彩和荣耀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的孩子学的不快乐,学的很不聪明。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家喻户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惜国人只记得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却甚少知道他原来的意思是:“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佩服我们的教育是轰轰烈烈地实现了“有知识无力量”的人间奇迹。
第三、教孩子学会一些童子功。有些事情只有在小的时候做,才更容易做,也更有长远的价值和综合的意义。超过这个年龄再想学或再想得到效果恐怕就很难了。在我看来,童子功主要是语言类和技能类。譬如演讲、外语,以及美术、围棋、书法、乐器等,这些都会很好地对其素养、体能、智能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也就是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晕的事情。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具体该练什么?二是孩子不想继续坚持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分别论之。首先谈具体该练什么?
先说语言类,这类主要以演讲、外语为主。
关于演讲口才类,有些人觉得每天都在说话还有什么问题。可是目前的现实是,在今天,最好的汉学研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学传统发扬光大也不在中国,而是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学家也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汉语比赛上,让外国留学生拿了冠军。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孩子都成为语言学家。但你真的会说中国话吗?要么发音不准让人听得费力,要么吞吞吐吐让人感觉象便秘,要么扭扭捏捏让人替你着急,不善于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演讲,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有句话很好:人困于口谓之囚,人畅于言达于信。大家都知道奥巴马之所以能当上总统与他精湛的演讲才能是分不开的。人再往深里说,能把事情说明白的人,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明白。只要有条件,演讲班的培训是一个不错的必选。
关于外语的学习,其重要性和意义不用多说。对于3-12岁的孩子来说,我认为以建立对外语的亲切感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对语言的熟悉度以及日常表达的能力即可,而不求要记住多少字词和语法。目前外语学习呈低龄化的趋势,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国人缺乏自信的教育教学理念,许多教学教法号称采用美国ESL教学理论,但对于中国地区的学生来说,更合适的模式应该是EFL(其教学模式区别就是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第二语言还是外语,美国人学法语当以ESL模式为首选,中国人学英语当然是应该以EFL模式为首选。此不多说!)在这里只是想强调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有环境支持,但这肯定是难以实现的,那就需要能够保证重复强度的学习状态。从具体的实现方式来看,每天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语言训练。而这又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或兴趣,这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这也是许多学生参加外语培训班的效果和意义不很理想的原因,就是因为校内校外都学但内容不同步,又不能坚持每天都进行练习,这样的学习基本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理想的外语学习方式一定是能提供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兴趣度和参与度的学习材料,一定是趣味性互动性很强的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教学形式。目前比较流行和好用的是多媒体软件的方式,这方面的产品虽然很多,但合适的不是很多。不过近期网络上热议的金太阳教学软件就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这是个软件包含了中小学不同地区多个版本教材,用动画和语音的方式来演绎纸面上生硬的英语课文,再配有各种妙趣横生的卡通形象以及很好玩的学习游戏来辅助配合课文中短语、句子的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回了家以后也还会有激情和兴趣学习英语,不使孩子与现有的英语学习有脱节之感,同时也能将孩子的学习热情维持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盲目崇拜不适合国情的英语培训往往适得其反。为此家长要在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工具和方式方面多花点工夫,而不是简单报一个班或选一个教材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情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让孩子恨上英语,就难以挽回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了!
再说技能类,主要包括体育类和艺术类。
关于体育类,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体条件来开展的,一方面是提高身体健康,祛病强身;二方面提高身体素质,使灵活性、柔韧性等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三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提高精神意志和交往能力,因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具体项目或类别可适机选择。如非特殊情况,要尽量避免选择影响孩子正常发育的活动,譬如拔河、练肌肉、倒立、玩滑板车、扳手腕、兔跳等活动就不宜参加,而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项目既有助于身体的发展,又不会伤害身体。
关于艺术类,主要也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家庭情况来开展的。不要看见别人弹钢琴感觉不错,你也让孩子去练。这样盲目和感性的选择往往是没有结果的。总之,孩子的兴趣和家庭能提供的条件是第一位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孩子坚持,不要随便就半途而废。这样就很难开展第二个项目。不仅让孩子的兴致尽失,也无助于孩子素养的获得。
再说到第二个也是让家长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该不该让孩子坚持上兴趣班?
这里正好有前几天山西日报就这个话题而对我进行的采访,原文如下:
参考网址:http://www.sxwbs.com/836691.html
【案例】
豆豆妈:今年夏天,5岁的儿子看见院子里大大小小好多孩子在玩滑轮,看得他心里直痒痒,没几天就吵着让我也给他买一双轮滑鞋,说他也要像那些小朋友一样滑着跑。想想轮滑也算一项体育运动,多些锻炼也好,于是我还兴致勃勃地给他报了个轮滑学习班。刚开始儿子非常喜欢,每天回到家都不舍得脱掉那双轮滑鞋,学着老师的口令,非让我当他的学生,陪他在家能练一个小时。可惜好景不长,上了不到一个月,孩子哭着说什么也不去了,说自己就是学不会滑,只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时妈妈困惑了,是应该坚持鼓励孩子学下去呢,还是随孩子的意愿放弃了呢?
赵雨林(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位很优秀的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对自己孩子说的:“如果你能把剩下的学费要回来,你就可以不学了,否则继续。” 这个办法适用于有较好亲子关系背景的孩子,其实更渗透着财商教育,一般孩子可能难以接受。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要让孩子说明理由,为什么以前喜欢而现在不喜欢,参加兴趣班到底有什么意义,目前的困难是什么?除了放弃你认为还有什么好办法?等等。父母应该和孩子有一个正面的沟通,克服他可能存在的厌倦、胆怯等心理,如果孩子对这个活动有强烈的心理障碍,或者与同学或老师的关系有了重大冲突,实在不能继续时,可以选择让孩子自己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和老师说明。
其实我们总善于把做选择的权利捏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孩子。关键不是兴趣是否适合孩子,而是孩子是否能有意志力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兴趣班培养的是特长,这是显性目标;但隐目标是孩子是否能完整地做成一件事情,这对孩子的责任心、成就感的培养很有帮助。
附:自我开始了教子手记,没料到想要写的内容是那么多,以至于昨天的事情还没有整理完,新的素材和反思又来了。我希望把我成熟在胸的思想和方法用在孩子上,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发;也希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自己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其实,孩子上学这一个月来,没有什么太意外的问题,即使有也基本轻描淡写地解决了。只是我发现一些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这真是小不管,则乱大局啊。请大家多多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教子手记预报:
七:儿子的第一份科学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八:做完作业就算是学习过了吗?
九:儿子嫌自己的家不够豪华
十: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100分
十一:儿子哭诉作业多,我替儿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