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公交车上的教育细节

(2007-09-25 15:24:04)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文学/原创

家庭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本文发表于07年9月24日的山西晚报上,特贴于此与大家分享!)

特邀嘉宾:赵雨林(山西省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他学到了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每天睡个午觉,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做错事要道歉,观察大自然要仔细,等等。这就是他学到的让他一生享用不尽的最重要的东西。可见,细节教育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实际生活中,家长们做得又是如何呢?

近一个多月来,在上下班时搭乘的公交车上,记者留意到几个常见的画面,让我们对照一下,这些细节是否很熟悉,是否曾经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此,我们特请教育专家来解析这些公交车上的教育细节——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07/200709/20070924/1874998501.jpg

■关键词:尊重

时间:8月1日7:33

地点:省城808公交车上(桃园三巷)

主角:一对母女

★镜头回放:

车上人不多,一位年轻母亲带着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上车后,径直走到最后一排的双人坐椅上坐下。小女孩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马尾辫儿,很利落。像所有母亲一样,这位妈妈微笑地从上到下地打量着女儿,眼神中满是怜爱。这时,可能由于早晨出门过急,小女孩儿的马尾辫儿扎得松,她取下皮套儿准备重新扎一下。妈妈看到后,边说边伸手:“来,妈妈给你梳吧,看你扎得乱七八糟的!”闻听此言,方才还兴高采烈的小姑娘马上 “晴转阴”,满脸不悦地答道:“行了,你别管了,麻烦!”一时间,母女俩因这件小事变得都不太愉快。

★专家解析:

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公共场所,母亲的语言欠妥,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也就是说,母亲没有在语言上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她没有意识到,女儿是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如:“孩子,需要妈妈帮忙吗?”可能女儿就会很愉快地接受或从内心里表示感谢。

另外,随着年龄日渐进入青春期,孩子对自己的公众形象开始注意,自我意识正在建立,孩子也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父母在语言上、行为上对孩子的不尊重,会引发孩子更多的反感。此事虽小,但足以提醒家长,尊重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应该重视的。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07/200709/20070924/1871797858.jpg

■关键词:言传

时间:8月5日19:47

地点:省城808公交车上 (柳溪街)

主角:一对母子

★镜头回放: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当公交车回程行至柳溪街时,上来一对母子,小男孩儿大约七八岁,妈妈帮儿子背着书包落座在记者身后。儿子非常自豪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什么,妈妈颇为感叹地说:“还是你能干,妈妈都快进入老年期了,学不会喽!”

“谁说的,我听人家说,45岁以前都是青年期呢!”儿子答道。

“那妈妈怎么什么都不想学了?!”母亲的一番感叹后,儿子一路上都沉默不语。

★专家解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本来是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的,但像以上案例中的妈妈,用这种的语言传递给孩子的不是自信,而是一种颓废和不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孩子会想,妈妈可以不学,我是不是也可以不学呢?孩子从妈妈这里没有得到快乐学习的体会,相反,妈妈的这种态度,对孩子可能就是一种打击,一种负面的引导。要知道,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信念,影响的不仅是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权威,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孩子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我们一再倡导,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当你对自己不抱希望时,却硬要孩子完成你的希望与梦想,把奋斗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其结果必定是不容乐观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你对未来都没有进取之心,又怎能去要求孩子呢?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07/200709/20070924/1868305635.jpg

■关键词:身教

时间:9月7日20:15

地点:省城801公交车上(桃园四巷)

主角:一对父子

★镜头回放:

桃园四巷站,一位中年男士气喘吁吁地抬着一袋面上来,后面紧跟着一位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当他们在第一排坐下后,这位男士顺手拿出一瓶矿泉水,一仰脖咕咚咕咚地顷刻间便喝完一瓶水,接着他拉开窗玻璃,很“潇洒”地将瓶子扔出老远。坐在他身后的小儿子,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一系列举动,甚至还回头看了几眼被父亲扔到大街上的矿泉水瓶。结果,过了一会儿,喝完饮料的儿子,也模仿爸爸把易拉罐使劲地抛出了车窗。

★专家解析: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也许大人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便会成为孩子模仿的范本,孩子会从中学到好的或坏的品行与习惯。案例中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缺乏道德文明的不良行为。当他把车窗外当作垃圾场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垃圾”。也就在教给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将不会被他人接受,严重地影响到他的将来。要知道,小孩子的意识里没有对与错,他看到了就要模仿。比如,曾有一位朋友讲他两岁的女儿,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牙牙学语的女儿竟然冒出一句“我靠!”惊讶之余,他才反省到,原来自己的口头禅被“复制”到女儿的嘴里,吓得他以后在女儿面前说话时格外小心。

所以我认为,家长一定要摒弃“小节无害”的观念。现在不少家长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特长培养上,对孩子的生活细节、道德细节、文明细节、安全细节等关注比较少,认为骂个人、撒个谎、乱扔一下垃圾或磨蹭懒散、丢三落四、顺手牵羊等都是小节,算不了什么,常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可实际上这些细节和小事,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演变成一种不良习惯或品行。儿时爱撒谎的孩子,长大了就有可能不讲诚信;儿时不懂得谦让分享的孩子,长大了就有可能不善于合作;儿时爱乱放东西、丢三落四的孩子,长大了就有可能缺少秩序感、条理性……家长应当意识到,孩子教育无小事,事事都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07/200709/20070924/1874026080.jpg

■关键词:包办

时间:9月20日7:10

地点:省城808公交车上(胜利桥东)

主角:一对母子

★镜头回放:

车快出站了,一位母亲带着六七岁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追赶上公交车。走了两站后,突然,这位妈妈惊呼道:“哎呀,儿子,你的语文书装上了吗?”

小男孩儿赶紧打开书包,翻腾了一会儿后,着急地埋怨妈妈:“你怎么不给我装起来?”这时,妈妈赶紧对儿子说:“儿子,别急!别急!妈妈先送你到学校,然后再赶回家给你拿上书,送到学校去,一定误不了你上课。”

★专家解析:

孩子上学丢三落四是常有的事儿,不是落下书本就是落下红领巾等等,这时,有家长会为孩子跑前跑后,送这送那;有家长可能会非常生气地责骂孩子,为什么自己的事情总也做不好;而有些家长的做法则值得称道,他们会让孩子承担应得的后果,以此让孩子真正建立起责任意识。

其实,父母为孩子包办的事情并不少见。给孩子倒好洗脸水;给孩子挤好牙膏;边数落孩子边收拾孩子玩完的玩具……生活上的不自理,往往造成学习上的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不用心,不专心。殊不知,一个人的学习品质与其生活品质是密切相关的。

曾有一位朋友给我讲,他到一家外资企业应聘,一个职位有40多个竞争者,他本来觉得自己没戏,论学历、论资历不少人都比他有优势。就在他完全不抱希望的时候,却意外地接到了聘用通知。原来,面试那天中午,所有的面试人员都在公司食堂吃工作餐,其他面试者吃完饭,把餐盘扔在桌上就走了,惟有他把餐后的垃圾倒进垃圾桶,并将餐盘洗干净还给了服务人员。就因为这个细节,他幸运地被录用了。原来,这个细节不是他刻意做的,完全是一种习惯使然,而这种良好习惯的形成得益于父母对他的教育。

■记者手记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人们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细节。我们很多家长可能都听说过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却不一定都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完美”的道理。尽管我看到的只是公交车上的教育细节,但这些蕴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却是不可忽视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关注这些教育细节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择其而出,就是想通过这些细节,提醒家长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教育细节,关爱孩子,从细节做起。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情操。其实细节教育并不复杂,只是需要我们家长用点心思,脑子里有关注细节这根弦,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细节教育。比如经常提醒孩子,接到别人送的东西要说“谢谢”;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用过的东西要物归原处;不随地大小便,乱涂乱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不乱穿马路;不说脏话……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做好了,积累起来就是良好的品质和习惯,那将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本报记者 张红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