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1229【独家文章】《非此即彼:股市流行庸俗归纳学》

(2014-01-13 19:14:20)
标签:

安道全

保本

到期收益率

股票

可转债

分类: 可转债投资

此文有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和几个让预测者不太舒服的结论,但有益于股市延年益寿。

 

人类的归纳学很有意思,事后总结起来,头头是道,若合符节,但是事前去运用,由于过于简单,可能会得出可笑的结论。比如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

 

某实验科学家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然后大吼:跳!跳!跳!

跳蚤跳得很高。

于是,把跳蚤的腿切了,又吼:跳!跳!跳!

跳蚤无动于衷,不跳了。

于是,报告结论:跳蚤的听觉器官在腿上,切断双腿后明显失去听力……

 

笑话别人是很爽的,但在股市里,99%的人可能会是该实验科学家的同行,包括我们在内。

 

造成一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乃至成千上万,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但人类(同样包括我们)往往喜欢最简单的结论。为什么?因为我们喜欢确定性的东西,排斥和厌恶不确定性的东西;喜欢简单的东西,排斥和厌恶复杂的东西。

比如某研究机构如果告诉投资者某个标的有X%的可能是X+1,有Y%的可能是X+2,有Z%的可能是X+3……那么可能投资者会直接换一个机构交钱,该机构的领导会直接开掉此研究员,虽然此人很有社会责任感;

比如某篇文章记者写,在看本文以前请先确定您已经学会高等数学的XX模型,或者概略学基础,否则请先翻出大学课本预习后阅读。那么同样,此文章可能阅读率寥寥无几,甚至根本上不了版面。

 

投资者喜欢简单的结论,比如买或者卖;

阅读者喜欢简单的原因,比如金价上涨因为中国大妈、股市下跌因为美国大叔要退出QE……。

这些原因虽然不一定唯一,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是喜闻乐见,容易理解,因而很容易传播。

传播是没有代价的,反而更吸引眼球;但以此来指导投资,早晚是一场以上的灾难。

 

因为投资者必须用自己的资产乃至人生承担错误的代价。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小子续貂曰:投资者,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我们在媒体上和股吧看到的很多“喜闻乐见”的结论和分析,其实只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党或文字游戏而已。

比如根据去年基金的排名投资明年,根据去年债券的收益率和平均价格投资明年,根据去年的大小盘收益率决定明年的投资风格等等;

或者参加了一次现金选择权套利,成功了,以后所有的现金选择权就全部参加;反之,如果某次失败了,就所有的现金选择权全部不参加了。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打新股、ST重组套利、分级基金套利、封基套利、可转债转股套利、封转开、绕道基金套利等等很多貌似低风险的投资上。一个产品的一次成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因此即彼,更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后一概照此办理”。

是故,在攀钢钢钒上大快朵颐的,可能在全柴动力上失足深渊;

在2011年杠杆纯债50%或翻番的,在2013年可能折半或者翻车;

在2012年底年化6.5%的很多分级A产品可以无折价,在2013年底可能年化10%以上依然无人问津……

世易时移,持有人预期、市场资金等情况只要一个变化了,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如果十五个动物在不同方向上一起用力拉车,驾车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合力的结果。无论怎么鞭打眼前的牛,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适当的时候,不妨下车走走、看看周围,或者干脆停下来给牛喂喂料,即使不能洞烛所有动物的用力方向,起码心态从容,不会妄动(比如一怒杀牛),兼有人道主义情怀。

 

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西方谚语说:车祸经常发生在家的附近。

统计结果是支持这个结论的。确实如此,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有20%的车祸发生在车主半径12英里内。

但是原因是什么?

媒体的结论往往是:在家的附近车祸发生概率高,因此要特别小心。

有的媒体更“负责”一些:在家附近因为交通情况熟悉,所以开车往往不太小心,容易出车祸;在远处开车,警惕性高,往往车祸概率低。

但实际上,社会学家会指出该统计结论一个明显的常识性漏洞:

人们在家附近开车的概率本来就很大!(如果概率不大,那还叫做家么?)

相对于在家附近驾车的大概率,20%的车祸发生率实在不能明确支持媒体喜闻乐见的简单结论。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未知,因此也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简单归纳法,比如某天摸摸鼻子,就下雨了,以后遇到干旱的时候,摸鼻子会成为习惯,甚至会研究从上往下摸还是循环往复摸,或者必须要和第一次摸在同样的时间、地点、穿同样的衣服等等。

是不是很可笑?实际上现在这种迷信一样存在,比如某些交易员遇到重大的操作需要戴口罩、穿某种颜色的袜子,或者乘坐什么颜色的计程车、从哪个方向进入办公室等等,其实原因无所例外都是以前某次成功的交易带来的“迷信后遗症”。

如果您笑了,那么请问是否平时介意听到“熊”和“跌”?是否不喜欢用绿色喜用红色?如果没有,您可以继续开怀了:)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假设是万亿分之一,因此充满了敬畏,但进而产生了停止探索、听之任之、自然而然的观念,再而禁锢思想(尤其是在四大古国后期),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积极探索宇宙和自然,获得了大量以前从所未有的知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因此进而狂妄自大+生搬硬套,把对自然界的一切知识直接机械照搬到社会学领域,特别是投资上(比如说统计学的引入等等),会产生矫枉过正,甚至啼笑皆非的结果。毕竟,即使知识增长了10倍、100倍、1000倍,也不过还是十亿、百亿、千亿分之一,还是沧海之一小粟、一大粟和一谷堆的区别,并没有发生质量的飞跃。何况领域不同,人类的大脑绝非机器的生产线,很有南橘北枳的可能。

不过,现在的趋势就是人类(尤其是西方科学)因为获得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巨大成功,开始膨胀,把适用于少数领域的“规律”强行推进到其他领域,引起了一连串的灾难性后果。

 

回到投资领域。庸俗归纳法或简单归纳法是现代快餐文明的一种变相表现,提倡快速了解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追求效率而不是正确程度。体现在机构身上就是大量杠杆、快速试错并改变看法;体现在媒体上就是但求找到一个答案,交作业即可,至于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阅读者会快速忘却。

 

庸俗归纳法或简单归纳法的恶果是什么?从一个试验就能看出来:

科学家把几只鹦鹉关在笼子里,然后没有规律地供应食物。可怕的是,鹦鹉开始像人类一样“归纳”起供食的规律:有的是歪着脖子,有的是金鸡独立,有的是倒挂金钟。究其原因,是一两次供食时恰好该鹦鹉采用了当时的姿势,于是它就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规律或信号”——就像人类求雨一样——一旦有两次以上恰好符合,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实际上,实验人员完全是毫无任何规律随机供食的

我们就是笼子中的鹦鹉,市场先生就是实验中的科学家。

所以,在市场先生长期无规律地“供食”后,市场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投资者和流派……

您是歪着脖子呢?还是金鸡独立?抑或倒挂金钟?

(安道全团队都做过,汗颜……)

 

回到可转债投资。

所以,如果有人问:“唐钢、新钢转债都到期赎回了,是不是所有的转债都会到期赎回?”

或者“巨轮2、国投、重工转债最高价都是140多元,所以以后的转债都只会最高140元了?”

或者“工行转债都折价转股那么多了,以后所有的转债都会折价转股了,上130不是必然了……”

 

我们会觉得很难回答,不是答案难,是应为因果关系不对,不是正问。

A和B吃饱了,C就必须撑着吗?

D家、E家结婚了,F家就应该放鞭炮请喜酒吗?

小G、小H、小I都上了男厕所,J小姐来了就一定只能上男厕所吗?

不要看现象,要看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但要看到共性,也要看到个性。有时候不用什么高深的理论,想想常识就知道了(人的性别似乎比问题本身更一目了然)。即使暂时看不懂,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再说。

明白了这一点,见到有人说“A股无牛市”、“债市已经死亡”或“2014年必是大牛市”等等预言,心跳无需加速,先冷眼看看拿着《如来神掌》、《九阳神功》、《九阴真经》的人是谁(看看他们的逻辑和以前预言的一贯表现),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或者开始恐慌(或开始鸡血)。

印刷不重要,内容才重要;

现象不重要,逻辑才重要;

鬼吓人不可怕,自己吓自己最可怕。

 

牛车不走,应该打牛而不是打车。隐含前提是,先要懂车走的原理,多少要先会点驾车。所以,投资有些懒不能偷,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但也是一个很值钱的结论。

起码不会让你对垂头丧气的实验导师说:

“你真傻!跳蚤怎么会听见呢?你可以找个扩音器,或者找100个人大声喊,它才能听见跳起来!”

或者

“老师!您抓得是英国的跳蚤,它不懂中文,请用标准伦敦音大喊:Jump!Jump!Jump!”

 

重复: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小子续貂曰:投资者,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