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慢》赏析

(2013-11-04 15:35: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扬州慢》赏析

作者: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留有《白石词》。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背景: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解题: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慢:慢词,所谓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的词。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慢词应该慢读的,调子还要低沉一点。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一、整体 
    1
、读这首词有怎样的情感?(悲凉) 
    2
、从哪些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
、词人是通过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视觉: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寂寞红药   听觉: 清角吹寒) 
   
二、小序的分析:
    1
、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
、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
    3
、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愤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课文分析鉴赏 
     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什么?(昔日扬州的繁华。)怎么写?(虚写,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少驻突出什么?(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
     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写什么?(扬州今昔不同)怎么写?(虚实结合,虚:化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实写所见: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写什么?(造成今日凄凉的原因)怎么写?(拟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写什么?(号角声)怎么写?(主要从听觉)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怎么写?(想象,引用。杜牧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表现什么?(杜牧诗句是扬州繁华的象征。但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怎么写?(引用,对比)表现什么?(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现在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写今天之萧条) 
     7“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怎么写?(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表现什么?(词人悲怆之情) 
    
四、小结: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主旨: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五、写作技巧:

虚实相生,今昔对比: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引用前人诗句:作用: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六、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题材: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写法:直抒胸意,语言流利畅达;含蓄蕴藉,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境界:雄奇阔大,豪迈奔放;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

  *作品原文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及彩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