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褒禅山记》赏析

(2013-09-13 09:50:08)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游褒禅山记》赏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称王荆公。谥文,称王文公。抚州临川(现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变法结果:失败。失败原因:1、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用人不当。 如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丈量一次土地,按实际面积纳税,查出官僚地主隐瞒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青苗法规定:每年1月、5月官府向吃不上饭的人借贷粮食,还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以避免富人发放高利贷。但在执行中,加重利息,向不需要的中等人家强行摊派。表态支持变法的是一些品质恶劣的政治投机分子,趁机捞官捞钱,形势变化时就反戈一击。富人穷人都骂,王安石成了光杆司令。文学成就突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副市长),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分析:

1节:写什么?(介绍褒禅山。包括别名、得名原因,华山洞位置、命名原因,仆碑)写物的顺序是?(山——院——洞——碑)作用是什么?(为下文记叙、议论打下基础)

2节: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前洞,详写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哪些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使下文转入议论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3
节:写什么?(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可分几层意思?(6层意思:1用古人有得领起全段2、志的作用3力的作用4物的作用5正反阐述,突出志的作用6、总结语)
    4
节: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治学不应轻信,而应深思慎取)是怎样引申出来的?(第1节的仆碑)

5节:写什么?(同游者姓名,写作时间、署名)

全文总结:

1、如何划分段落?(一(12节)记叙 二(34节)议论 三(5节)补记)

2、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如何结合?(1、过渡句:31 2、词语:仆碑、前后洞 3内在:游山与治学处事)

3、总结主题思想: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明无论治学或是做其他事情,都必须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

4、半途而废的游览为什么能写成千古名篇?(1、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2、记叙与议论结合,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显出神奇。扩充一下:余秋雨的游记散文刚出世时,因其议论较多,有些专家质疑:这是散文吗?其实,余秋雨的散文只是王安石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只是议论的成分更多一些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