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忠肃公翱事》赏析
(2013-05-27 15:10: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解题:王,姓。忠肃,谥号,人死后加封的号。公,敬称。翺,名字。记王翺的事。王翱,字九皋,明朝盐山县人,永乐进士。曾任吏部尚书等官,在惩贪、辩诬等方面,都颇有政绩,他为人“刚正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怨”,故死后谥号“忠肃”。
作者简介:“文如其人”十分恰当地表现了崔铣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在文中描绘的 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廉洁忠实的王翱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崔铣 (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今河南安阳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任编修。据历史记载,崔铣“硬树脊梁,牢立脚跟”(《崔文敏公洹词叙》),为人正直。在他任翰林编修时,正值太监刘瑾当权,威势日重,同官见瑾,都伏谒拜跪,独崔铣长揖不跪。有人对他说:“有不测之祸,子知之乎?”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不知。”因此,得罪了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正德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病归故里,卒谥"文敏"。崔铣中年自励于学,言动皆有则。他治学尊崇宋代程朱,反对明代王守仁只讲良知、不讲良能的学说。他曾说:“孟子所谓良知良能也,心之用也。爱亲敬长,性之本也。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明史》本传)。他的文章,风格平实,大而能约。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洹词》、《政议》、《文苑春秋》、《彰德府志》、《读易余言》、《后渠庸言》等20余种。
分析:
2、1句写什么内容?(写明关系)2句那个词说明矛盾已久?(每)哪些词从侧面说明王翺态度坚决?(固吝)4句夫人为什么要“置酒”和“跪”?(精心设计,想要打动王翺)哪些词说明王翺的愤恨?(怒、取、击、出、驾、宿、乃)
3、说明王翺的什么品质?(不徇私情,坚持原则)
2节:
1、这节写了什么事?(受珠授珠)
2、为什么接受?(非贿得之,盛情难却)为什么纳、纫?(为下文授珠伏笔)二从子为什么认为公无从办?(只是父辈朋友)
3、表明王翺什么品质?(清正廉洁)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不调婿职、受珠授珠两件小事,表现了王翺不徇私情、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艺术特色
A、选材以小见大。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作者为了塑造王翱刚正廉洁的形象,没有选取这位在官场上、战场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高官大员的震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裙带小事。我们不难想象:王翱对家人骨肉尚且如此不徇私情,对国家、对民众、对公事的刚正廉洁、大公无私,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了。
B、白描手法。白描,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即单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彩色。后来人们用“白描”借指文章的一种描写方法,即用极俭省的语言记叙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描写人物的特征,叙述事件的过程,反映作者的感情,不用或少用浓彩重墨去雕饰、烘托、渲染、夸张。文章在写女婿对岳父的不满时,一个“每”字、“固”字、“恚”字,就写出了女婿惧怕岳父,又恨恨不平的怨愤心理。王妻为迎女儿,“一夕置酒,跪白公”,“置酒”、“跪白”四个字既简约又生动地写出王妻当时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更从另一个层面写出了王翱的刚正无私。王翱果然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不饰渲染,却写足了王翱的一腔气愤和一身正气。文章最后“婿竟不调”一个“竟”字,包含了作者多少赞扬和感喟。第一件事,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束,共写了不到一百个字,简约、生动、形象、朴素、自然,不作刻意雕饰,全凭事实本身表情达意、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