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2013-03-09 06:57: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1节:
1、这节写什么?(邹忌比美)可分几层?((一)问美(二)比美(三)思美)
2、妻、妾、客回答时语气有何不同?(妻:肯定判断句,反诘句,热情赞扬;妾:鹦鹉学舌,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3、从孰视、窥镜可以看出邹忌什么特点?(明智、精细)
4、从邹忌领悟缘由说明他的什么特点?( 善于推理)
4、文题是讽谏齐王,但这段没有写讽谏的事,是否离题?(这是讽谏的缘由。邹忌正是以此为基础,通过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不离题。)
2节:
1、这节写什么?(邹忌讽谏)
2、邹忌讽谏用的是比喻手法,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类比推理。无论比喻还是类比推理,两者都要有相似之处。我们来看相似之处在哪里?
——妻——私——宫妇左右——
邹
忌
—————蔽————————
(不同的是对象,而私、畏、求、蔽是相同的。)
3、邹忌和徐公比美,妻妾客回答,第1节写了200字,2节邹忌谈这些内容用了30多个字,为什么?(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没必要再详细重复一遍了。这是作者详略安排得当。)
3、4节:
1、这两节写什么?(讽谏结果)
2、讽谏结果如何?(齐王纳谏行“三赏”,朝廷内外“三时”出现“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3、讽谏结果与讽谏过程比较起来,详略如何?(结果略写。因本文主要是写邹忌的讽谏艺术,结果不需要写得详细。但要写,说明讽谏得正确。)
写作特点:
1.设喻手法:设喻精妙,比喻切当。
2.详略处理: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人物语言个性化:三问三答。
4、三叠法:本文写了三问、三答、三赏、三时、三变,为什么都是三呢?《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戏剧有《三上轿》,《包公三勘蝴蝶梦》,为什么都是三?这跟读者心理有关。少了不过瘾,多了就烦了。所以写相声要三翻四抖。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来写了二十多个例子,后来减到五个,再后来减到三个,就不再减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写历史,多,不便于删削,怎么办呢?详写三个,其他略写。如“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