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读莫言先生的作品,为他的文学素养所折服,我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高度评价。但我也为他因客观原因未能接受应有的训练,表现出非文学素养的欠缺而感到遗憾。
莫言先生不会正确使用“的”、“地”、“得”。(”语法提要“中提出,“的”与“地”可以共用一个“的”,但不做硬性规定,分开用要用正确。)如:“俺不由地打了一个寒颤,上下牙齿打起了得得。”“这时,一直咬住牙关不出声的钱雄飞,发出了一声绝望地嚎叫。”“在天真无邪地追逐中……”“只有科场上拼出来的,才是堂堂正正地出身……”以上例子均引自《檀香刑》,四个“地”都用错了。第一个应为“得”,后三个应为“的”。我猜想,莫言先生是否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用法,以为后面是动词,便用了“地”。而“不由得“是固定的词语;“嚎叫”是动词“发”的宾语,“追逐”是介词“在”的宾语,此二者均做名词用;“出身”不是动词是名词。这种错误,表面看起来是错别字问题,实际上是语法问题。
不懂语法,便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语法有紧密联系。“我对造谣者深恶痛绝,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并对蒙受不白之冤的马悦然先生深表歉意。”这是莫言先生微博中的句子。“权利”后面的句号用错了。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并”是两个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所以,这里应用逗号。
除了语法问题,还有消极修辞问题。如:“小甲将一个用牛角制成的本来是用来给牲口灌药的牛角漏斗不由分说地插在了孙丙的嘴里。”(《檀香刑》)句中后一个“牛角”重复,应删。“截至到目前为止,……”(莫言微博)“至”与“到”重复,“截”与“止”重复,可改为“到目前为止”。
有些地方望文生义,把词义曲解了。如:“千秋万代,溢美流芳。”(《檀香刑》)“溢美”是过分赞美的意思,莫言先生把它当成了“流芳”的同义词。
真正的错别字。如:“《天堂蒜苔之歌》、……”(莫言微博)“苔”应为“薹”,这是两个字,“苔”不是“薹”的简化字。
莫言先生有一篇谈现代教育的文章,文中有很多真知灼见,但其中谈到语法、逻辑时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莫言先生说:“我们没必要让中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法和逻辑之类的知识,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放到大学中文系里学。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至于语法逻辑之类,八十岁也可以学得会,而且很可能因为有了多年的使用语言的实践,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让孩子们像拌黄瓜菜一样去学那些枯燥的逻辑、语法,毫无疑问是一桩苦差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教学搞得妙趣盎然。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语的语法,一个基本上不懂语法的人,完全可以正确地使用母语说话和写作。”这段话中有合理成分,如说没必要让中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法、逻辑知识,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感觉,把语文课搞得兴趣盎然,这都是对的。但莫言先生对语法、逻辑不适当的排斥态度是不对的。莫言先生已成了世界级文学大师,却因为不懂语法,依然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说话和写作”,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就是明证。
语文教师非文学素养不过关者极少,而文学素养强者凤毛麟角,所以多数人“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专业作者文学素养都过硬,而非文学素养不过关者不在少数,因而不少人常犯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却浑然不知。我当过专业作者,也当过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有深切感受。我常对学员们说,要写出好文章,就要加强文学和非文学两个方面的素养,不要一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