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调《老子》的几点建议

标签:
杂谈 |
中国越调网的郭先生要我写徐爱峰拜毛爱莲为师的事,我因此看了徐爱峰演的戏。看了《老子》后,对剧本有一些想法。
旧版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新版则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仅从写作手法来说,不能说哪种更好。但具体到《老子》这个戏,我感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胜于浪漫主义手法。旧版老子中,人物命运控制在神祗手中。惑仙一上,紫葺就只剩下躯壳了。对老子的最终定案,也是老张同志说了算。另外,还有自己摆圈儿套住自己的问题。惑仙能把紫葺换下来,为什么蛊仙不能把老子换下来呢?这样一来,戏就没法写了。新版删掉了神仙,增写了老子关心民生、孔子造访等情节,使老子形象丰满。结尾渲染的悲剧色彩也很动人。
从十年磨一戏、一个剧本改N遍那种年代走过来的人,再优秀的剧本也能提出几条意见。下面吹毛求疵说几句。
先说容易改的。大青牛死了以后,老子有一句台词:“大青牛,你死得其所,重于泰山!”“重于泰山”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话,原句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一个比较性的比喻。人们使用比喻时,一般会选自己熟悉的喻体。司马迁为什么说“泰山”而不说别的山呢?他37岁之前做郎中(皇帝侍卫),跟着汉武帝到处窜。刘彻同志到泰山封禅,他自然也去了。他熟悉泰山,就容易说到泰山。汉以后的人说“重于泰山”是引用司马迁的话。司马迁之前的人就未必会说“重于泰山”。老子如果想用山作比,应选他熟悉的山。当时,他面对崤山,说“重于崤山”才合乎情理。
再说一点改起来难度较前稍微大一点却又必须改的地方。小孩子治病需要牛黄,老子就决定把大青牛杀了取牛黄。这就是说,只要是牛,身上都有牛黄。但这是不符合医学常识的。牛黄是什么?是病牛的胆结石。没有这种病的牛身上是没有牛黄的。戏剧虽是文艺作品,但也要符合常识。取牛黄的情节对塑造人物有利,不能删,应考虑加上几句台词,把不圆的地方再镟镟。
最后提一点难改的。孔子造访的情节很好。孔子是名人,还要请教老子,这就水涨船高了。但现在写进剧本后有一个问题:这件事没有走进全剧情节,也没有糅进戏剧矛盾,是孤零零的一个瘤子。报告文学可以这样写,但我们是写剧本,一个剧本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每个部分都应该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不能有个地方贴上去一个疙瘩吧。把这个情节写成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它就影响情节发展,这是理想境界。但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把老子这样一个史迹鲜载的学术界人士搬上舞台,孟华先生具有让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勇气和才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于对这个剧本的喜爱,不揣冒昧,饶舌几句。不知作者如何联系,只好发到博客上。如果不妥,算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