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凤梅知耻而后勇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旅途撷卉) |
有人说,申凤梅是越调的标志。这话不错,不过不够具体。具体点儿来说,近70年来越调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2年至1960年。第一标志是张秀卿,第二标志是毛爱莲,第三标志是申凤梅。第二阶段:1961年至1976年。第一标志毛爱莲,第二标志申凤梅。第三阶段:1977至1995年。第一标志申凤梅,第二标志毛爱莲。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这里我写后又删了。一是与本文关系不大,二是敏感,费口舌。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申凤梅的轨迹最值得注意,她从第三跃为第二,再跃为第一。
申凤梅的成长与她受到的两次大的刺激有关。
张秀卿较毛爱莲大11岁,较申凤梅大8岁。张、毛都是12岁出道,申是14岁出道。也就是说,1942年,申毛刚出道,张已经蜚声越调剧坛了。特别是这时,张唱响了《天水关》(收姜维),开越调女唱男之先河。解放前,张在舞阳班、辛秀班,毛在兴爱剧社,申在南将罗、李庄、七里头戏班。这些戏班没有可比性,但此时张、毛都是领衔主演,申是主要演员,却不领衔,所以去搭毛的班。解放后,张去了商丘、开封等专区级越调剧团,毛去了周口市(县级)红光越调剧团,申去了项城县越调剧团。三人都是领衔主演,但剧团规格不一样。1956年河南省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三人都是一等奖,不过张秀卿名字在前。1960年,毛主演的《无佞府》拍了电影进了京。但上述情况仅是表面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在声腔艺术方面,张做了很多探索,毛也多变化,而申呆板的东西较多。
就在这时,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年仅41岁的越调泰斗张秀卿撒手人寰,以致越调剧坛痛心疾首高呼“天亡越调”。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张秀卿再活三四十年,申凤梅就可能不是现在人们心中的样子了。剧团没了领衔主演,要物色一个,这就找到了申凤梅。申凤梅从县级剧团来到专区级剧团,显得很不适应。唱腔呆板,土气,表演也土,剧团的一些人看不起她,说她没有领衔主演的范儿。申凤梅气得要回项城,但她终于没有回。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那时申凤梅真回了项城,她的传记可能就不会写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受羞辱肯定是坏事,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申凤梅知耻而后勇,跟主弦吕国英学张秀卿的唱腔。勇于承认自己不行,俯下身来学习,这是申老师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
福无二至,祸不单行。申凤梅又受到接踵而来的打击。1964年河南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申凤梅、毛爱莲演的是同一个角色:《卖箩筐》中的张大娘。《河南日报》记者顾面子,称为“并蒂莲”。珠江电影制片厂要拍电影,总不能两个剧组都拍,广州人就不顾面子了,选了毛爱莲。申凤梅此时不可能没想法,并蒂莲怎么变成一上一下了?为什么选毛不选申呢?第一是形象问题,第二是嗓音问题。可以这样说,申凤梅演旦角,拼死也干不过毛爱莲。但申凤梅受了刺激,没有消沉,又一次奋发。自己的路怎么走?避短就长。毛演的旦角戏自己不演,毛不演《扒瓜园》我才演。这仍不是最高明的作法,最高明的作法是不演旦角演诸葛亮,形象不受影响,嗓音也适合。(申老师演李天保这样的小生也不适合,拍电影时换成马兰就说明了问题。)
申凤梅最值得称道的,是她不仅学习张秀卿,而且从中悟出了道理:唱腔必须根据剧情、塑造人物需要而变化和创新。在“四千岁”和“三传令”中,她有了自己的创造,并且创造得恰到好处。“四千岁”是一段“十字头”。早期的“十字头”是两句一个单元,第二句后有个长拖腔,然后是一个长过门,并加铜器。后单元唱法复制前单元,循环往复。申凤梅在张秀卿改造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造。先是改成八句一个单元,但这是为变而变。后来,申凤梅进一步改变,如第二句“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后增加一个不要铜器的小过门。诸葛亮要考虑一下下面的话怎样说才合适,显得小心谨慎,这样人物就出来了。那时剧团没有音乐设计,一个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人靠自己琢磨,迈出这样一步,这简直是个奇迹!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从理论上讲出为什么要这样唱。这太可贵了!到1977年,申老师的唱腔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越调史上辉煌的一页!
为什么申老师能后来居上呢?因为毛老师起点较高,进步较慢;而申老师相对起点低,进步较快。这不能说跟申老师受的刺激没有关系。如果不受刺激,她老人家可能动力没有那么强大。其实,毛老师也是知耻而后勇的。幼时唱《包公说媒》倒嗓被观众叫倒好,吸取教训,努力喊嗓,以后没再倒过嗓。周口地区越调剧团转为省越调剧团,这对毛老师也是个刺激。过去是一个等级,你还不如我,怎么现在比我强了?这对毛老师来说,也是前进动力。毛老师不知耻而后勇,也不可能成为伟大艺术家。不过相对而言,申老师进步快些。
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既是障碍,又是锻炼。“知耻而后勇”指的是在遭受打击后呈现出的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青年演员:谁的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谁也不可能从娘肚里走出来就是名演员。正确对待挫折,在艺术道路上艰辛跋涉,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可以推而广之到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所以写此文更是为了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