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青蒿素能治精神上的疟疾吗
(2015-10-06 15:37:33)
标签:
屠呦呦青蒿素 |
分类: 时评 |
屠呦呦获奖了。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她为什么会是“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屠呦呦不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与中医无关。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中医药的胜利。质疑屠呦呦。通过屠呦呦的成就质疑他人。
屠呦呦获奖,成了一些人焦虑的一个新源泉。对她的过去、她的现在、也许还会有她的未来,不断地挖掘、放大甚至可以牵强地扯上其中让人感觉新鲜的、独特的、吸引眼球的东西,最好是让大家都来吐唾沫的东西——不管它在屠呦呦身上或者青蒿素被发现的过程中是否真实、是否主流,这样才像是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应有的反应。
毫无疑问,屠呦呦的成就,足以使她成为中科院院士,足以使她享有国内所有有关领域的最高荣誉。而屠呦呦被称作“三无科学家”,其中必然有不合理、不正确的情况,我十分赞同批评和改正有关制度的意见。但是,只有院士才能得奖吗?默默无闻者,就不能有朝一日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一夜成名,获得最高成就和荣耀吗?一种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如果它是科学的,它就不应当是垄断性的,不应当把自身这个机制之外产生人才的可能性堵死。机制内的机制、机制外的机制,只要能涌现出人才,都是正常的机制。当院士也许能获奖,当不了院士也可以获奖。只是,这个道理不并说明我们就可以不去反思是什么原因使一些人才不能涌现或者不能被激励、被承认,而需要反思的对象既应当是机制内,也应当包括机制外。“三无科学家”只是话题之一。任何争议的话题,即便是人为地让它争议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除了热炒的话题和它的道理,就没有更大的话题和道理了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屠呦呦获奖当然是一件好事。诺贝尔的医学奖不比其他某些可以带着政治因素去评价的奖项,它是实打实的最高成就。而屠呦呦以及她的团队历尽艰辛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也必然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共同美德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样一件好事、大事,我们是不是该用一种虔诚的、严谨的态度去看待它、褒扬它,从中去获取启示,同时再回首总结、反思以致更加进步,而不是用无聊的浅薄的方式去理解它,片面地去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把一件本该让中国人自豪的好事变成了让中国人妄自菲薄、丧失信心的又一个契机。好事要充分看到它的好,要用好事来改变坏事,但是绝不可以把好事当作坏事来对待。
也许,对待屠呦呦获奖,实际上有更多的人是抱着虔诚、严谨之心去对待,是为屠呦呦欢呼、为中国人欢呼也为世界欢呼的。我也相信如此。那么我们能见到的那些媒体就应当把这些正能量体现出来,它们就在那里,只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曾听有人说过,当今一些媒体的良心已经让狗吃了——包括一些新兴媒体平台。我想,纯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媒体还是少数的,良心被狗吃光了的不会多,顶多是被狗咬了一大口一小口的吧。
不论是谁,人也好媒体也罢,不要时不时地发作,在那儿搅屎,就像得了精神疟疾。屠呦呦的青蒿素治不了这种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