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淡而知山远
(2014-12-04 10:12:38)
标签:
诗词家乡绘画 |
分类: 散文 |
晨起眺望窗外,见一抹微云悬挂天上,惹人怜爱。因念家乡山水,虽已入冬,当山翠水淙依然。遂信口吟咏,道是“微云平淡,重山清远”。也只是这两句,随即放下。
近日于闲暇时重翻宋人绘画图册,更觉古人清淡冲远,简古高致。有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家国情怀并臻中国人文历史的颠峰。达则经世济国,展平生抱负;穷则寄情林泉,享心灵宽舒。即便不能都做到不以物喜,亦知简约自守,以图国家长盛;虽然也常为仕途生计的蹇困而悲怨,却能纾解块垒,终保做人的气节。
中国的历史,不乏被异国他族侵略甚至导致政权灭亡的悲哀章节,但是华夏文明最终都能复兴和延续,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血脉中的这种独立人格与家国情怀。并且,它们是中华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最大优势。失去它们,中国人将几近于一无所有。因此,近现代以来想摧毁以这种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潮和行为,其目的或结果都是极其恶毒的。但是这种恶毒首先又肇始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蜕变,蜕变中隐含夹杂着人格的堕落,使得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此以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荣,乃及于今日,遍布于国内国外。
宋人的绘画,以平淡清远为主,明显有别于唐时流行的绮丽繁华。这种变化并非绘画风格与技巧的简单变化,其本质是知识分子对人生、社会和国家在自身责任上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并且更趋向于理性和内敛。同时期出现的重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声、理学的萌发与兴盛等现象,以及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于“用行舍藏”箴言的实践等等,都与宋画所欲表现的人文内涵相表里。因此,看宋人的画,虽然满目山水,却总能感受到一股真气。
我离家多年,乡心未改。近岁回乡探亲之余,时常登山临水,然未尝有遂心惬意之感。恨怅不已,渐成心结。症状之一,就是深思默想,不应不答。惟有观宋人绘画,能稍纾此结。每于画中见溪山平林、云天兰渚,或是松林雁栖、潇湘风起,或是村老踏歌、高士访友,或是野径扁舟、茅屋僧寺,便心驰神往,如痴如醉,难以自已。平日行藏间,见山思乡、见云入画,或是以画拟乡、思乡入梦,已是常事,只是旁人不知而已。
因此,今晨所见所吟,实为平常。事平常、句平常,因一片云而起,因云而山,因山而乡,再起无端的浪漫,把它们想象出一幅画,只是未想完就上班去了。
上班途中,妻发来一短信,戏问能否把这两句词送她。自然答应了,却又勾起兴致,搔首搜肠,因这两句的音律,再续成一首长短词句。意犹未尽,又撰一文为词序。
文已见于此,词牌乃是《鹊桥仙》,其词则如下曰:
微云平淡,重山清远,岂是寒冬凄树。此身安处是他乡,心自有芳村烟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