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沉默的少数派
(2013-09-05 10:55:32)
标签:
鹤山核工厂产权科学合约财经 |
今年三月份,江门市鹤山政府发布信息称赢得总投资额400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园项目落户,中核集团准备在江门市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加工产业链,集中建设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设施。江门经济相对珠三角其他地区来说一直较为落后,因此此项目被政府视为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
鹤山能击败竞争对手,主要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附近有大亚湾、台山、阳江等多所核电站,而现有的国内两所核燃料加工厂分别在四川和内蒙古,鹤山新工厂无疑能有效降低周围核发电产业链的成本。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此项目在七月份却遭遇强力抵触,最终政府要以红头文件形式宣布永久取消项目。
不少人认为这保护了民众利益不受侵犯,是民意的胜利。政府宣布取消项目那天,一位朋友给我电话,说他正在市政府门前行街反核,语气兴奋。我跟他说我支持这投资大污染低的项目,这如当头一盆冷水,他用挂电话方式表达了对我的不满。
有意思的是,根据媒体后来的采访,最多的反对声音不是来自选址所在地,而是周围一些城市,包括江门市区,这些地区离选址少则几十公里多则数百公里地方。反核事件经由网络发酵后,特别是微博的快速传播,形成了众多名人大V们热衷传播的一次公共事件。
人们对核燃料加工厂的抵制,这里面有科学知识的误区。核燃料工厂生产的是供应给核电站发电所用的低浓度燃料,不会产生裂变。在现有的国内工厂里,组装车间工人上班时连口罩都不需要戴。谈核色变,可以通过科普慢慢改变观念。但我觉得这里头的关键,是利益问题。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民众,无疑会因这个数百亿项目得益。这当中包括大量的工作机会,每年数十亿元的税收,被征地农民也会得到拆迁补偿。据报道,当地政府为项目早已做过多次科普和媒体宣传,并且组织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参观考察过现有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加工厂。项目取消后,香港媒体采访选址村村民,他们普遍感到失望。
而周围其他城市的民众,难从项目中获益,而且事先知道核项目的人不多,他们也最容易夸大核加工厂的影响。网络上很多人把这当作一次成功的维权,但问题的关键,是维权者并非当事人。投资方、选址村村民,这些沉默的少数人,他们权利是因此受损了的。签订合约后,投资方投入不少金钱用于前期工作,如今这些投入化为乌有。对于农户来说,土地用于农业耕种所得无多,真正使得土地大幅增值的是工业化的机会。
举个例子,某地区要建造一条铁路,被征用土地的农户会得到超过农作收入的补偿,他们当然乐意。但是公路附近没被占用土地得不到补贴的人很可能会想方设法阻碍工程实行,比如他们会说铁路带来周围环境改变,火车经过会有噪音,空气也受到污染,甚至会说铁路的出现破坏了地方风水。他们的声音更大,人数更多。我们应该支持被占土地农户的自由交易权还是其他农户的反对声音?
经济学人用外部性一词来描述交易双方对其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外部性本质是一个产权界定的问题,要有真实存在的受害者或者受益人。那些反对几百公里外建设一家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环保的核燃料加工厂的人,和说铁路破坏了地区风水的人是差不多的,项目加于他们身上的外部性影响之说并没有多少实际产权的支撑。
政府最后取消项目当然有着某些苦衷,他们不单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收益,还要考虑演化为公共事件后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是,贸然取消项目其实是违约行为,降低了政府的信誉,由此付出的代价并不低。而且,在代表汹汹民意的大多数之前,实际受损的交易当事人不敢稍置一词,甚至没辩驳的机会,他们是沉默的少数派。(原发钱经)
鹤山能击败竞争对手,主要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附近有大亚湾、台山、阳江等多所核电站,而现有的国内两所核燃料加工厂分别在四川和内蒙古,鹤山新工厂无疑能有效降低周围核发电产业链的成本。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此项目在七月份却遭遇强力抵触,最终政府要以红头文件形式宣布永久取消项目。
不少人认为这保护了民众利益不受侵犯,是民意的胜利。政府宣布取消项目那天,一位朋友给我电话,说他正在市政府门前行街反核,语气兴奋。我跟他说我支持这投资大污染低的项目,这如当头一盆冷水,他用挂电话方式表达了对我的不满。
有意思的是,根据媒体后来的采访,最多的反对声音不是来自选址所在地,而是周围一些城市,包括江门市区,这些地区离选址少则几十公里多则数百公里地方。反核事件经由网络发酵后,特别是微博的快速传播,形成了众多名人大V们热衷传播的一次公共事件。
人们对核燃料加工厂的抵制,这里面有科学知识的误区。核燃料工厂生产的是供应给核电站发电所用的低浓度燃料,不会产生裂变。在现有的国内工厂里,组装车间工人上班时连口罩都不需要戴。谈核色变,可以通过科普慢慢改变观念。但我觉得这里头的关键,是利益问题。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民众,无疑会因这个数百亿项目得益。这当中包括大量的工作机会,每年数十亿元的税收,被征地农民也会得到拆迁补偿。据报道,当地政府为项目早已做过多次科普和媒体宣传,并且组织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参观考察过现有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加工厂。项目取消后,香港媒体采访选址村村民,他们普遍感到失望。
而周围其他城市的民众,难从项目中获益,而且事先知道核项目的人不多,他们也最容易夸大核加工厂的影响。网络上很多人把这当作一次成功的维权,但问题的关键,是维权者并非当事人。投资方、选址村村民,这些沉默的少数人,他们权利是因此受损了的。签订合约后,投资方投入不少金钱用于前期工作,如今这些投入化为乌有。对于农户来说,土地用于农业耕种所得无多,真正使得土地大幅增值的是工业化的机会。
举个例子,某地区要建造一条铁路,被征用土地的农户会得到超过农作收入的补偿,他们当然乐意。但是公路附近没被占用土地得不到补贴的人很可能会想方设法阻碍工程实行,比如他们会说铁路带来周围环境改变,火车经过会有噪音,空气也受到污染,甚至会说铁路的出现破坏了地方风水。他们的声音更大,人数更多。我们应该支持被占土地农户的自由交易权还是其他农户的反对声音?
经济学人用外部性一词来描述交易双方对其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外部性本质是一个产权界定的问题,要有真实存在的受害者或者受益人。那些反对几百公里外建设一家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环保的核燃料加工厂的人,和说铁路破坏了地区风水的人是差不多的,项目加于他们身上的外部性影响之说并没有多少实际产权的支撑。
政府最后取消项目当然有着某些苦衷,他们不单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收益,还要考虑演化为公共事件后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是,贸然取消项目其实是违约行为,降低了政府的信誉,由此付出的代价并不低。而且,在代表汹汹民意的大多数之前,实际受损的交易当事人不敢稍置一词,甚至没辩驳的机会,他们是沉默的少数派。(原发钱经)
前一篇:群租房权界论
后一篇:也说企业家精神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