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恶人谷江小鱼
恶人谷江小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31
  • 关注人气:8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失去的东西更珍贵

(2008-11-11 22:12:30)
标签:

禀赋效应

财经

分类: 媒体.专栏

为什么失去的东西更珍贵

 

江小魚  


“为什么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Jean这几天垂头丧气,喃喃自语,一副颓废的神情。查问之下,原来她家中的小狗走失了。小狗是她一个好友送给她的,才养了不到一个月,一直都是她父母帮着照料的。 

 

事实上,她家的小狗是很普通的品种,再买一只的费用不会高到那里去。Jean却不愿意再买,她总觉得走失了的那只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平时她总是爱理不理的。

 

Jean说的这句话,也是如此熟悉,在小说里,在电视剧中,在歌曲中,对于一去不返的人和事物,他们总在重复着这个感叹:为什么失去了才觉得珍贵?

 

对于这个看似有点虚伪的文艺式感叹,其实背后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人为获得某商品的出价和要他放弃该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是一样的。但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泰勒(Richard H.Thaler)教授1980年提出的禀赋效应理论(endowment effect)否定了这一点。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为增加。再后来,Thaler 及Kahneman, Knetsch三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理论的客观性。

 

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接受试验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每人被赠予一个市价5元的杯子,并且他们有权卖掉杯子,他们需要填写出自己愿意卖掉杯子的价格。另一组人则不拥有杯子,他们可以从有杯子的学生那里买到杯子,当然要填写自己愿意的出价。结果显示,卖方的平均售价远高于买方的出价。

另一个实验,是一个班的学生被随机分派两种物品,他们可以自由交换,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交换他们手中的物品。

 

以上的试验验证了禀赋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拥有的物品赋予的价值会显著增长。并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正是由于禀赋效应这种心理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因为人们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会提高售价。而那些更想拥有这些物品的人(或者说是拥有该物品能发挥最大效率的人),出价很难高于售价,这样就容易导致交易量萎缩,影响市场效率。

 

相信不少和父母一起居住的人都有这个感觉,就是长辈很多旧物不愿意丢弃。问他们,会说总会用的,丢了太可惜。年岁越大,这种感觉可能越强烈,他们积累的东西也会更多。这也形成了很多人和家里长辈的代沟之一。

 

我那早已退休的老爸,是电器工程师,在家中里藏了两台旧电视、一台PII的联想电脑主机和两台已经烧掉了高压包的显示器,和其他零散的电器配件,还包括一大堆二十年前的电子报刊、我们几兄妹从小学到大学的作业和课本。某个时候,当恰需要一枚螺丝时,他总能给找出吻合的出来,并且以此作为对我们的训导:你看,我都说了,有些东西是有用的,不能随便丢弃。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试图劝说父亲把这些旧物卖掉,我告诉他那PII的电脑属于咸丰年间的了,里头配件包括10G硬盘、128M的SD内存,是不可能再用在现在的新机器里头的,并且,目前不到一千元就可以买到19寸的液晶显示器,那个需要换高压包大修一番才可能使用的CRT显示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了。父亲对我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总是无功而返。

 

而今年国庆长假,母亲却成功地劝说父亲卖掉了这些大件旧物。母亲跟爸说,这次子女都回来,女儿带回了男朋友,还有儿子的朋友。他们房里塞满了这些旧物,摆多两张床都放不下了,你叫他们哪里住去?

 

是的,由于我们的回去,增加了继续保存旧物的成本,父亲思量之下,只好忍痛割“爱”了。国庆见到父亲,也显得精神愉悦,不知是否和摆脱了那些旧物有关呢?当那些旧物被卖掉时,父亲肯定有些不舍得,然而由于洁净和空间开阔带来的舒适感,也足以抵消放弃旧物的不舍,是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吧。(原发《钱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