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过度包装”?
(2008-09-02 07:43:29)
标签:
过度包装外部性经济学财经 |
分类: 媒体.专栏 |
如何遏制“过度包装”?
江小鱼
近日,商务部召集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业联合会、包装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机构负责人召开了“适度包装,节约资源”社会倡议活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企业及消费者自觉抵制过度包装、减少包装材料浪费、建立和完善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消费的倡议书。
联系到前不久媒体还热炒某地官员关于月饼和包装分开销售的建议,此倡议里所针对的,无疑正是类似月饼盒豪华包装,也在其他行业广泛存在的“过度包装”现象。
过度包装对企业而言只会增加成本,然而为什么企业要将那么多钱花费在大家看来没必要的包装之上呢?要知道,企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他们在不断揣摩消费者对价格、质量、包装等的需求变化。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消费者选择的是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
我们知道,银行喜欢“过度装修”(比如建造很宏伟的办公楼,在外墙上选用豪华的装修材料),它实际上是想通过豪华的大楼提供出一个这样的信息:我们实力雄厚,是值得信任的。企业无疑也是想通过“过度包装”透露类似的信息给消费者:我们的产品是信得过的。在一个伪劣商品相对较多的社会,这样的信息就越有效。
另外一个因素,和经济学里头所谓的“外部性”有关。包装增加,企业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包装物也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成本也增加,而企业并没有承担过度包装成本的全部。既然我们遏制过度包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那么,把包装导致的环境污染成本交给制造这些商品的企业和消费者负责,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公平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如何建立一个能由市场去调整污染权利分配的机制,最为考验管理者智慧。
此外,曾有人说过,过度包装的规模化效应,是由公款消费支撑起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关于公款吃喝和公款送礼的法律界定相对还比较模糊,缺乏制度监督,无疑促进了炫耀性包装市场的繁荣。
“过度包装”现象与不少因素相关,最主要的是,在目前的环境中,过度包装带来的好处足以抵消由此增加的费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在维持好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的同时,减少权力的寻租空间、遏制公款消费现象也非常必要。这些都需要法制的进一步完备,仅靠倡议难以奏效。(原发《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