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水上会(6)

(2006-03-08 00:34:11)

六、到底是谁没准备好?

早上是真的不想起,眼睛象粘上一样,使劲睁也睁也睁不开,直到再不起,就要耽误去大会堂的发布会了,才匆匆洗漱口,赶着去传递委员心声。长安街出奇的好走,10点的发布会,我910分就坐在发布厅里了,挑好一个座位,琢磨着我是不是要替一个问题……不过最后,直到结束,我还是举了一次手,没有被点上,估计我今天穿的不够醒目。

先说说这五个委员

吴敬琏委员:动作最多

满头银发的吴敬琏居中而坐,德高望重的他动作最多,他时而扫视一下同座的委员,时而翻看一下自己所带的资料,时而身体向后一仰,靠在座位中……无论是回答问题时繁多的手势,还是观望全场的严肃,举手头足之间显得当仁不让的权威。他对记者的点名提问,大都仔细回答,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老练。

当被问到房价时,他以自己很少研究相关领域来开场,以把问题‘转嫁”给邱委员为结束;在被问到股市今年是否可以让股民赚钱时,他再次以2001年后很少研究股市开场,然后顽皮地为自己所写的《十年风云话股市》的书做开广告,称自己对中国股市的观点全在里面,到今天也没有变。

 

林毅夫委员:笑容最多

林毅夫委员坐在最靠左边的位置上,1个多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中,他一直是正襟危坐,每当有镜头对准他时,他会很配合的去注视镜头,成为昨天发布会上笑容最多的政协委员。相比来说,林毅夫委员的回答用时最短,言语简练,但回答之前必定要首先谢谢提问记者。当遇到外国记者提问时,精通英语的他会微微点头,然后依旧是含笑的望着记者们。

 

邱晓华委员:回答最“狡猾”

当吴敬琏委员把“房价是否过高”的问题“转嫁”给他时,他淡淡一下,让记者去查询昨天有关对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采访,他说“我完全赞同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观点。”

“好久不说话了,今天我要说好话。”担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他以此为开场。

 

赵忠贤委员、鲁志强委员最“清闲”

   当记者提问多集中在吴敬琏、林毅夫委员身上的时候,赵忠贤委员和鲁志强委员每人只得到了一个问题,显得有些清闲,鲁志强委员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仍然被记者堵住不放,赵忠贤委员作为科学家,在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就身手矫健的“消失了”。

 

他们对有的问题不回答,是真的没研究,还是不想说,或者是不敢说呢?当学术服务于政治的时候,学术也就成了伪科学了。

 

二十一世纪的服务员依旧冷漠,门口的警察却还算可亲,由于教育界和卫生界在这里,这里招揽记者的热度却是最高的。教育届委员今天直斥教育成信下降,下面是他们的一些语录。

“官员吃喝、公款消费,公车私有,如果能够节约,将会对教育有很大的投入。”

“说学生城信下降,学生作弊,学生作弊和谁学的?是从学校学来的。”

“学校造假,为了应付检查,老师上课必须到位,老师上不上课,是和检查团的日程相匹配的”

“中国教育的评奖是从下往上报,而不是独立评奖,为了得奖,很多学校把别人的东西硬安到自己头上”

“申请博士点,别的系的科研也要放到上面,还要送礼,大学教授要拿礼去评奖,这是事,提拔干部,也有造假,文章也有抄袭,这种诚信怎么教育年青人?”

“就业率,要打造一个美丽的图表,有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老师告诉他你准备出国就是了,这样一来,学校的就业率就相当高。”

“八本建筑方面的教科书,居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名字不同,可见教科书也是抄来抄去。”

”教师拿着统编的教科书,在固定的地方,在固定的时间,给很多学生讲固定的内容,怎么教育?中国教育网站上对12万中国学生进行的对课程的满意度显示基本满意2%,不满意的77%,基本不满意的20%多“

 

 “教学体制没有突破,多年来,影响着教授的教授,还影响着教授的学生,课程多的很,清华的土木工程系比香港高校的土木工程系课程多1/4,而香港高校的该专业在接受国际专业评估之后,被建议还应精简课程1/4。”

 

医药卫生界今天联组讨论,看病难看病贵是最热的话题,高强上厕所,记者的长枪短炮一起围堵在男厕所门口,高强一出来就被话筒和灯光笼罩,但他一言不发,径直走进会场,媒体是做好准备提问了,可高部长好象还没准备好。

钟南山准备的很高,在纸上手写发言提纲,广东味普通话夹杂着英语,说着他的理论,“一种相同的药,名字有40多个,我作医生40多年,有时候竟然看不懂药。”“目前看病难是,找名大夫难,其实找小大夫并不难,看病贵,贵的都已经是很难医治的晚期病症,这些病症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其实并不贵,因此宣传预防知识,早看病,扩大社区医疗体系,卫生部明确城市社区医疗体系所占比重,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社区医疗资源,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

委员们准备的很好,高强记录的也很好,但愿他们能够都准备好,扭转看病贵看病难,这个关乎老百姓身家性命的事……

出门遇到两个香港记者,他们没办法进入,他们问我,钟南山走了吗?说禽流感了吗?我说他说了,你们问吧,问的出来就好了。然后我心里想,反正我是作好准备发不出来这个话题了!

 

报社打来电话,版又调整,昨天写的5000多字的稿子没发,看看别家的媒体,是你报社没准备好,版面没准备好,还是前方的上会记者没准备好,9个驻地的连锅跑,一个人一天写上10条稿,看不到发表,我他妈的凭什么还写?

突然想起,上午离开大会堂的时候,看到对面广场聚集着很多的游客,许是知道两会,许是知道进出大会堂的可能是代表,他们驻足看的其实只是记者而已,开始还不知道对面是怎么了,后来听到警察的高声喇叭,别围观了,散了吧,一遍一遍,好在是记者出来了,要是委员代表们,他们会怎么想,咱北京的警察你为什么非等聚集了之后,您在高音喇叭,好听是怎么着?

到底是谁没准备好?首先弄懂这个,再去问责,再去提案,再去哄赶老百姓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