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没能吃上午饭,手里拿着高价从委员驻地买到的面包和饮料,坐在车里,在下午的阳光中,狼吞虎咽地望嘴里塞了两个拳头大小的面包,大口饮水,20分钟不到,但我心里总算有了些安静。
又是一个新闻发布会,起的比昨天晚了,到大会堂一看,居然比昨天停的位置还靠前,走进发布厅,记者很少,偌大的发布会现场,不到三分之一的记者,顺顺当当的坐在第一排,想着昨天晚上做了功课的问题,看看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建伦的桌牌,把问题写在纸条上,准备开始第一次上会的第一个向高官现场发问的问题,“今天直播,大家往中间坐坐。”CCTV的编导和政协新闻组的工作人员们在努力布置着现场……
王蒙、王建伦一个个的鱼贯而入,开始提问,我举起了手,“今天是三八节,先找个女记者吧。”我一想,理解,应该的,女士优先。经济日报的记者提问,王蒙照稿子开始念,偶尔地掉一下书袋,体现着作家的一点点本色;第二个问题,我再次举手,又叫了个女的,一个社会学家开始照稿子念,念的连他讲的笑话都让人笑不出来;第三个问题,我又一次举手,依旧是一个女记者被点了名,王建伦开始回答,优雅的老太太,介绍他时,她还起身,虽然没有掌声,老太太讲的依旧是官话,空泛,有用的废话;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是两个男的记者提问,结果又举了两次手的我依旧没有得到机会,最后两个问题,我再次举了两会手,结果又是两个女记者,她们拿着打印好的纸条,从边上的座位坐到中间,两个女子开始提问,一个说王蒙我是你的读者,一个说,祝王建伦节日快乐……
一共举了8回手,一次机会也没有得到,一共8个问题,委员们看着稿子念了8次,我举手给谁看?你们出来见记者,回答问题,回答给谁听?我被摄象机照了几次,老妈说看见我了从电视上,我举手却没人看见,他们回答问题,回答给谁听,反正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什么和谐社会,关心的是自己到底生活有无保障,可他们的回答呢?安排提问,没关系,可当你想传递的信息传递结束了,是不是也让别人参与一下,我想王蒙他们也不只想做个牵线木偶吧!
从大会堂出来,赶到新闻中心,又是一落简报、发言材料,后备箱里已经有了60多本,开会到今天已经5天了,材料也有100多本了,每本按10页计算,这就是1000页,每页按5毛算,这就是500元,上千名记者,这就是50万,每个委员代表也有,5000多个委员代表,这又是250万,谁要是包了两会这个印刷的活,这税得上多少呀!这还不算提案复印呢!
东城区一个人想拍他老领导的马匹,让我帮个忙,去把他们的老领导,一个民主党派委员的提案宣传一下,帮就帮吧,到了京丰,要了提案,复印,和服务员闲聊天,标间一天多少钱?300元,服务员说,咱就按200元算,5000多个委员代表都是单间,这多少钱了,一天100万,5天,500万,还不算吃喝拉撒,还不算大巴车,警力,今天听一个同行说,据权威消息,一天花费5000万,两会从3日到14日,11天就是5个多亿……这钱花给谁看呢?突然就想起了昨天委员的一句话,公款开销节省一点,教育投入早上去了。后来又听一个委员讲,每年开这一次会,就跟大病一场似的!
在委员的报纸筐里看到今天自己的报纸,发现稿子又发的不理想,昨天新闻发布会,先说自己本报记者去了,就发本报的,新华社做补充,晚上写稿,又说用新华社的,怕我把握不好,我就想骂人,把握不好让我上会干什么?他们让我写花絮,我写了五个委员五种表情,结果今天一看报纸,还是新华社的稿子,但署上了我的名字和一个编辑的名字,我就脸红,我就生气,怎么能这么干呢?花絮没发,用人家的稿子,你倒是署人家的名字呀,我没写,我脸红,那编辑现场都没去,他凭什么???
安排了好的发布会,把握了好的报道,你让老百姓看什么?这两会又开给谁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