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漠视了存在——海子逝世八周年祭暨对当代诗评的思想片断(1997年)
标签:
文化 |
我已经习惯于汉语诗歌在最近几年所呈现的冷峻与宁静,虽然一些师出名门的批评家仍在喋喋不休、咄咄逼人,指责先锋诗歌的怯懦、媚俗、狭隘与惰性,但我的确感到了先锋诗歌局部的成长与成熟,至少,她已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诱惑,就像浮士德,由衷地感悟到了劳动过程中所洋溢的朴实美德。
相反,倒是这些学院批评家们仍被功利所困扰,他们动辄挥起汉语教育所赋予他们的言语能力和汲取国外大师奶汁所用的奶瓶子,指责、刁难与讽刺、挖苦构成了当代诗坛别具一格的批评特色。他们并不从文本出发,而是以空洞乏味但又极富挑逗性的说词摇唇鼓噪,以此树立自己诗歌批评的权威。与诗歌本身的敦厚、虔诚与隐忍相比,这些人的狭隘、虚伪与刻薄让我羞耻和愤怒。
我之所以睚眦必报地对待批评家,是因为他们过于刻薄的指责对先锋诗歌有百弊而无一利。法国哲学家雅克·马利坦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艺术易于受学院风气的诱惑。”正是这种学院式的内省漠视和对诗性认识的歪曲,已经给汉语诗歌带来堕入歧途的严重危险。他们将先锋诗歌推向边缘,使先锋诗人如履薄冰,这种亚批评圈的理论才是威胁先锋诗歌存在的阻力,而不是先锋诗本身。
中国的先锋诗歌出现在文学断裂将近半个世纪之后,80年代的标新立异和旗帜纷呈表现了先锋诗人丧失传统之后急于被认同的急躁。一旦精神得以确立,传统得以恢复,功利性的急躁便会消失,正如今日所呈现的先锋的冷峻。这是诗歌自身净化的过程,亦即对外部或外来成分的排除而后对诗歌真正本质的寻求的过程,直接促成这一净化的是被批评家们所津津乐道的“诗歌烈士”海子。
当浪漫主义的短命天才海子以一种极度自恋和自虐的破坏行动结束了当代汉语诗坛众声喧哗的修辞练习之后,诗性价值、生命价值终于回归到了先锋诗人所应关注的本位。他们直面的生存空间和诗性空间豁然开朗,世界诗歌已作为一个概念符号成为他们意识生命的终极目的。悲剧就在于亚批评家们智慧地同时感悟到了这位穷途末路的病态诗人的存在价值,海子遂成为在高空四射光芒的尺度,成为批评家们刺向继续生存状态的诗人们的利刃——诗人的血染红了诗歌的血,而诗歌的血终于使通向生命故乡的归途难以通达。
我无法具体描绘这幅中国的“向日葵”。海子已升华为当代诗歌史的一个文学概念,但他对生命的执著不以自戕为终结,他对诗歌的贡献也不以批评家无以复加的推崇——“诗歌皇帝”——而至高无尚,继续存在的先锋诗人们也和他一样呕心沥血,所不同的,一个选择了灿烂的死,另一个选择了顽强的生,而后者在物欲横流、价值混乱的世纪末尤为可贵。
批评家对海子诗歌和先锋诗歌的切入与游离同等偏谬。
先锋诗歌存在的缺憾不容回避。我认为主要表现在诗歌所负载的沉重而集中的生命内涵与诗人阅历肤浅而又故作深沉地使用文字意象的矛盾,智慧性的文字并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智慧性的思想,体现不出大生命的真正苦难。应该说,他们并没有走出80年代修辞学和语言学的神秘掩饰,但相对于彼时,他们诗歌中表现的生命和思想已经形而上地存在,智慧和灵性如何完美和谐地交合是先锋诗人们亟需解决的。
我不想解构海子的天才作品,他对诗性的敏感远远超过任何批评家。在他的诗歌中,理性与存在的冲突表象使人眩晕,而就是这种眩晕成就了他伟大的诗歌。作为先锋诗人,他是汉语诗歌先锋中的先锋,是燃烧的外焰,但是他的所谓“史诗”传递给我们的远没有他的短诗所具有的生命疼痛的内涵,而是理性的崩溃与存在的瓦解,是巫术般的神秘蜕变。在这种虚无之中,看不到真正史诗的智慧,甚至连神话也不是,海子对逻辑意义的过分关心伤害了他对“史诗”的理解的探索,我们除了认同他的勇气之外,任何溢美之辞都很虚伪。
而批评家却很盲目,臆想和腹谤替代了严谨的科学方法。因此,海子被尊奉为诗歌之神,而众多的先锋诗人则成为他供桌上的牺牲品。
批评漠视了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诗坛人人自危的假象,从先锋到群氓,先锋诗人有理由进行一次诗性意义解放的革命,其矛头就直接对准那些亚批评家们。
于今日惰性、疲惫的学院气息中,我呼唤一种大气和宽容和批评文风。至今我仍在感激80年代后期徐敬亚等人的风度和努力,他们将中国现代主义的先行者们聚居在一起,尤其是他们看到了民间诗人的成就。这是时下所谓批评家们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他们以匡复诗坛为己任,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先锋诗歌仍在顽强地存在。因此,海子是需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当我们的汉语诗歌在技术性的极端崇拜与打击中难以为继时,二者宁缺勿滥。而海子在走下神坛的过程中日趋明晰,重新恢复了先锋诗人的诗性人格,批评家们“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面孔仍让我战战惊惊,汗不敢出。批评家们试图制定和规范一种理性制度来约束先锋诗人,但首先他们自己就像蜘蛛一样没有爬出这张约束之网。尤奈斯库说:“所谓先锋派,就是自由。”而批评家们在自由中则找不到精神依托。
海子八年前的飞行证明了自由的力量,他的诗歌精神和人格精神,让我不敢或忘。以此为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