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朗读,那就阅读吧!读书,总有着美好的模样

分类: 杂弹 |
https://p.pstatp.com/large/185000071c6fab8e36f8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撰文:小洋楼
《朗读者》节目中出现的朗读亭在杭州漂流到2月底,然后到其他城市继续自己的漂流旅程了。很多人为了能在这个神秘的亭子里朗读,甚至漏夜排队,就连同事也非常想带自己的宝宝去朗读一把,“我想和宝宝一起朗读一下他爸爸写的代码”——宝宝爸爸是写电脑编程的。这样的想法可谓奇思妙想,可见朗读者映照出的是万千世界。
成年人确实没有机会朗读,除非是主持人、老师等需要开口发言的工作者。但是“听说读写”在学生时代是天天需要用到的工具,也是开启大脑智慧的工具,在我们走上社会后,就差不多戛然而止。
特别是资讯快餐时代,我们连阅读都是奢望,变成了手机刷屏,更何况比阅读节奏更慢的朗读?无纸化时代,基本都是打字,生活中似乎除了签名,很多人想不出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写字。所以提笔忘字,写得一手好字更变得稀罕起来。
传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重回我们的视线。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真正美的、有价值的东西不会消失,优秀传统都是“经典永流传”的。
看了两期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很喜欢,喜欢朗读时书页的翻动,喜欢朗读者和篇目被定格的一瞬间……每期节目所读到的篇目也能记得下来,比如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濮存昕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丽水籍无国界医生蒋励和同事们朗读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柳传志读了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写给儿子的信》,四川的“鲜花夫妇”读的是《朱生豪情书》,张梓琳读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翻译家许渊冲讲起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
第二期的主题则是陪伴,郑渊洁和爸爸读了自己写的《父与子》,残疾人杨乃斌朗诵冰心写给妈妈的《不为什么》,蒋雯丽朗诵林清玄散文《百合花开》,广东的动物保护者林兆铭读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选段,乔臻唐国妹夫妇则是朗诵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
这些文章,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无论有没有看过,都让我对它们印象深刻。因为正是借助朗读者的故事,让这些美好的文字更深地走进心里。
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是柳传志说自己高考时落选飞行员的故事时,他爸爸和他说的一句话: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也把这句话送给婚礼上的儿子。
第二期节目里,被乔臻和他妻子的朗诵打动得热泪盈眶。虽然之前也知道乔臻老师数次和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也听过他在杭州名家名篇朗诵会上的朗诵,但是这一次当他对妻子赞不绝口,两人共同朗读《我愿是激流》时,就赋予了裴多菲这首名诗以立体的含义。
能拿来朗读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也是隽永的有韵味的文字。
经典常读常新,我们通过朗读者的故事更加亲近文字,朗读者的故事也赋予了这些文字更加温暖的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字里行间本来就有故事,朗读者的温度加入进去,就有了双重故事。
也有批评的声音出现,比如认为舞台过于华丽,不注重朗读技巧等。但我始终认为,只要一档节目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又能够让人学到什么,就是它存在的理由。这样的节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和每位嘉宾访谈结束后,董卿都会说一句:“让我们朗读吧!”如果不能朗读,那就阅读吧!读书,总有着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