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2017-03-03 16:23:54)
分类: 文化/读书

http://p1.pstatp.com/large/17f100078c2e4c64d71b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气象历法,从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既有反映季节的“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有反映气温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反映天气现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更有反映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了解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20161130,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杭州广播电视报》在2017年为您推出二十四节气专栏,并推出由本报采编洪雨奇创作的追风奇看二十四节气原创国风漫画。

http://p1.pstatp.com/large/185200063b788dae2dec

《惊蛰》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http://p1.pstatp.com/large/17f60003dfdd0c3d97ab

题图来自青简摄影《二十四节气》



惊蛰农谚

冷惊蛰,暖春分。

春雷响,万物长。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本周日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八,也是古代贺芳草萌生的“芳草节”。

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也是气温回升速度最快的一个节气。

古代将惊蛰的十五天分为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再过五日,鹰化为鸠,鸠就是布谷鸟,春时鹰化为鸠,秋时鸠复化为鹰,代表此时动物开始求偶繁殖,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



惊蛰养生: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孙思邈《摄养论》说:“二月肾气微,肝气旺,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春雷乍动,调理内体,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注意防治。

此时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惊蛰当令食材:韭菜、步鱼、刀鱼、花菜

根据杭帮菜图书《廿四节令菜点》,惊蛰节令菜肴为汆调羹步鱼、清蒸刀鱼、腐皮韭菜盒、糟熘腰花。

杭州人有惊蛰吃步鱼的习俗,所谓“开春一声雷,惊蛰步鱼肥。”步鱼冬日伏于水底,一到春天就到草丛中觅食,经过一个冬天的伏养,肉质细嫩肥美,步鱼形如调羹,一道“汆调羹步鱼”就成了惊蛰的时令佳肴。

另外,清蒸刀鱼、腐皮韭菜盒也是时令佳肴,糟熘腰花则是补益气的食物。

惊蛰饮食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油腻食物。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可多食花菜、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http://p3.pstatp.com/large/185000072d3498ee64c3

汆调羹步鱼

http://p1.pstatp.com/large/18520006460f7bd6ce46

清蒸刀鱼

http://p1.pstatp.com/large/1852000646656240fb29

糟熘腰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