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片名翻译的学问

(2011-06-25 00:48:47)
标签:

皮克斯

中国

美少女特攻队

片名

玩具总动员

娱乐

分类: 娱乐

前段时间内地上映的《美少女特攻队》,很多人对片名很不满意,电影的黑暗系和片名的青春系根本是两回事嘛,为何要取如此哗众取宠的名字?

除了引进大片,现在也有更多的中国电影走向海外。《金陵十三钗》的海外片名日前正式从《南京英雄》改为《拯救》,据说这是好莱坞专家的建议。中英片名的翻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学问?

 

 

英译中,重音译

总动员系列 总有让人崩溃的时候

片名翻译的学问

我们先来说说美国动画片的“总动员”系列。从1997年第一部《Toy Story》被取名为《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几乎都被套上了“总动员”的名字,《汽车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虫虫总动员》《美食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

其实这些动画片的英文片名和“总动员”并没有什么干系,套上这个名字,一来是为了说明皮克斯出品,算是一个ICON标签,二来也是出于商业考虑:《玩具总动员》一炮打响后,凡是挂上“总动员”的名字都比较好卖。

但这样的名字叫了十多年,也有让人崩溃的时候。很多影迷非常不满这种没有个性的翻译,中国人的想象力如此贫乏吗?2009年的《飞屋环游记》,英文名为《UP》,据说差点被翻译成《飞天总动员》,但最终摆脱了“总动员”的噩梦。有网友惊喜留言:“终于UP没套上总动员了,飞屋环游记……名字还不错。”今年的《里约大冒险》,英文名《Rio》,直译过来就是“里约”的意思。有人还担心会翻译成《鹦鹉总动员》,好歹这是蓝天动画工作室和21世纪福斯公司共同出品的动画片,和皮克斯没什么关系。

有时候,港台比内地的翻译更出彩。《玩具总动员》的片名其实就是港台的“发明”,最先内地是用直译过来的名字《玩具故事》。《美食总动员》,大家更能记住的是台湾译名《料理鼠王》。

 

让片名来得更商业些

一部国外电影,往往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译名,不知晓的人还以为是三部电影。从这些片名上也可以看出,三地语境和文化上的差别。

《美少女特攻队》的英文片名《Sucker Punch》,“Sucker”有“白痴,懦弱”的延伸意,“Punch”为击打,和电影的黑暗风格比较贴合。香港译名为《专扁衰仔》,一看就非常“香港”。内地译名《美少女特攻队》,网上遭遇不少骂声,一看就是为了招徕少男少女的观影群体,但电影其实充满了暗黑风格,少儿不宜。翻译者是出于市场考虑,但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赶跑一些对低智商型“青春美少女”电影不感冒的观众。和《美少女特攻队》片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霹雳娇娃》,英文片名直译过来是《查理的天使》,但内地和港台都使用了《霹雳娇娃》的片名。从内容和片名的吻合程度来说,它也是得到公认的。

内地译名过去注重艺术性,像好莱坞老电影,通常是4个字,“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Suspicion”《深闺疑云》,“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晓》,“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但现在内地片名往往注重直译,而港台地区更多从商业市场考虑,片名翻译得通常比较平民化、通俗化,有时还带点香艳色彩。像茱莉亚·罗伯茨的成名作《Pretty Woman》,内地译作《漂亮女人》,香港的翻译是《麻雀变凤凰》,台湾译名为《风月俏佳人》。黛米·摩尔的《Ghost》,内地直译《幽灵》,港台译成《人鬼情未了》。梅尔·吉布森的《Brave Heart》,内地直译《勇敢的心》,港台译作《惊世未了情》。根据纳博科夫同名经典小说《Lolita》改编的电影《洛丽塔》,香港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灾难大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内地直译《后天》,结果被人耻笑,香港翻译为《末日浩劫》,台湾翻译为《明日之后》。谁的翻译更棒,立见分晓。

 

 

中译英,重意译

中文片名翻译  让老外一看就懂

片名翻译的学问

曾发行过多部中国影片的美国Well Go USA电影公司市场经理尼尔森说,一个漂亮的海外片名与票房息息相关。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体现在片名上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中国历史有关的影片。所以中国电影片名翻译成英文,通常和原来的中文名已经没丝毫联系。

有的中文片名,翻译得很雷人:《霸王别姬》英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意为“再见了,我的小老婆”。

93版周星驰、巩俐的《唐伯虎点秋香》,英文名《flirting scholar》,意为“正在调情的学者”。

有的中文片名,讲究的是一种感觉:像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翻译为《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花样年华》翻译为《in the mood for love》,“在爱的情绪中”。和王家卫电影的味道比较符合。

大多中文片名翻译采取意译,去掉中文的特定意思,为的是让老外一看就懂,像《关云长》的英文名《The Lost Bladesman》,翻译过来就是“迷失的刀郎”,不得不说这样的翻译和电影的内容很合;《倩女幽魂》翻译为《A Chinese Ghost Story》,“一个中国鬼故事”;《赵氏孤儿》英文名《Sacrifice》,意为“牺牲”,虽然电影和传统戏曲的程婴形象相比,早已失去了“牺牲”的本来意义。

 

功夫武侠电影 贴近好莱坞趣味

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片名是由国内片方决定的。也就是说国内的制片商会根据影片中文名字和影片内容先起好英文名,而非英语国家的片名,是由当地的发行商再根据英文片名翻译成当地的文字。

中国功夫在海外是块招牌,所以片名有这方面意思的话,就是卖点。过去中国片方对翻译不太重视,像《卧虎藏龙》海外片名《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就是将片名直译成“躺着的老虎,藏起来的龙”,非常可笑。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也得到资深发行商指点,在取名上也越来越讲究技巧,像《金陵十三钗》的海外片名《拯救》,显然比原来的《南京英雄》要好。《神探狄仁杰》翻译成《Detective DEE》即《狄侦探》,是像《大侦探福尔摩斯》靠拢;《叶问》翻译成《IP Man》即《叶侠》,IP为粤语“叶”的发音,Man是走蜘蛛侠、蝙蝠侠的路线;陈可辛的《武侠》英文片名从《Swordsmen》(剑侠)改为《WUXIA》,像“Kung Fu”一样直接采取音译,都是为了贴近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审美需求,向好莱坞商业电影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