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刚师熊亮学习的目的三联绘本馆 |
分类: 看葫芦爸爸读绘本 |
熊亮先生的《金刚师》一直觊觎,订单下了好久终于上周四拿到,不仅是喜欢熊亮师的作品,还有一个任务--要在丰子恺图画书奖的亲子阅读活动中给孩子们讲读这本书。
还好,有机会跟熊亮师沟通过“金刚师”、“水生四相”,更有机会在5月28日去了一趟蒲蒲兰,先是聆听了熊亮师的亲子讲读。
我是这么讲的:
1、漏掉文字,直接讲图。《金刚师》是文字和图分页而立,这有它的妙处,但是我担心本书的故事被这样的文字节奏“干扰”,因此把文字“合”起来pass掉。孩子们读图,我来讲故事。
2、引导观察,调动孩子。
《金刚师》前2页为实景和画的大致相同的“图”,一开始就提问:金刚师思考的时候都有哪些东西在呢?尽量让孩子去发现所有的物来。
没想到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知道浮游,于是我请他来当助教,给大家介绍了蜉蝣,虽然他讲的不那么全面,但是已经非常棒了。
一锅、一杯水、一木桩、一顽石、一花、一页、一虫、一蜉蝣,还有风。图中多了一本书,需要讲麽?看情况咯。
孩子的观察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要将他们在此处的发现和后面的角色分配,在讨论时要结合起来做伏笔。
3、归类学生课堂表现,逐一读图。
这是一幅充满孩童乐趣的上课图,9个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声中,各有打算。小花、木头、树叶积极举手,还有浮游。只是所述不同。特别是树叶,它是告状的:老师(毛毛虫)咬我!小蜉蝣叽叽咕咕,可没人看见,没人听见。
冷静的水一脸“爱谁谁”的表情,风班长却想着“看不见我,看不见我”,而那个男孩居然做起来了旁解:当你是空气一样,透明!
石头会念咒语:别叫我,别加我!
然后,按上面的顺序去翻到相应的页面,跟孩子们讲读。这个方法是当场临时决定的,之前的设想是按绘本本身的顺序来一一揭晓学生们的答案。
对于这样混乱的顺序,孩子们当然没有问题,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在我的讲读上。只是我有问题,我还不是很熟悉,翻页寻找不到位。
4、各个角色,顺手提问。
事先我们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讨论“学习的目的”,讨论“各个学生想学的东西的意义”,如果我们是这些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什么是它们不用学就会的,什么是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但是在临场被我给调整了,我是想把这些问题择机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去讨论---这和我最近讲读故事的思路有关:避免在读完书讲完故事后,专门来跟小孩们讨论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所以。我在讲读中的提问,只是涉及到了上述的微小方面,没有带入过深。
---也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是否合适?是否得以实现?我也内心忐忑。
还好,熊亮师这本《金刚师》说的就是“不知道”的事。这样自我安慰一下,心理就平衡了。
5、到底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熊亮师得《金刚师》我又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是不知道,所以要学习咯。孩子读出孩子的“不知道”,我却读出了大人们的不知。。。。“道”--而这个道,是学习可知之,还是要自省而顿悟呢?
所以,讲读中我突然发现了这个“道”,是要突出的,看看能否有人能跟我共鸣之。
6、变与不变
蜉蝣的牺牲让学生们问道无疾而终,金刚师手杖一挥,下课了,学生们又变回了原状。且慢,都变回了原状了么?!---这里其实是我最想让孩子们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地方。但是,时间趋紧,也只能略略一问。聪敏的孩子们们其实已经在考虑了。
毛毛虫羽化为蝶、树叶不再丰满、水以化生四相、木头的屁股烧焦了一块,风已经透明,火也熄灭,而蜉蝣已经死去。
变矣,未变矣?
一堂课而已,知道了,或者不知道!
广告三则:
1、石景山小学的故事志工服务已经转为小小读书人俱乐部和爱阅团承担,愿意给1-6年级的孩子上阅读课的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童书编辑等各色喜爱儿童阅读推广的志愿者,请跟我联系。
2、爱阅团q-q群号为:69529583;愿意做儿童阅读志工的请加入:146995790
3、爱阅团微群欢迎加入:http://new.q.weibo.com/2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