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调控货币政策增发房价 |
9月16日《国土资源报》
房地产市场近期呈现整体下跌,过去这些年在房价一路高涨的压力下出台的各类调控手段变得无用武之地。有媒体报道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要求各地准备上报明年的房地产价格控制目标。实际上,从当时的调控思路出发,自2010年开始执行的地方“制定并公布所在地当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的做法,在2014年住建部的房地产调控工作任务中已经不再提及。直接以房价控制为目标的调控手段似乎正在退出。
这种退出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从住建部新任总经济师的表态来看,可能是后者。他认为,住房价格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信号,不应该把价格本身作为调控对象,调控目标应当是保持供求平衡、市场平稳。可是在过去几年里,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被抛在一边,以价格为考核目标的调控方式逼迫地方做出很多不合常理的做法。
北京市的“副市长管房价”就是一个典型。去年年初出台的“国五条”及其细则再次强调省级人民政府对稳定房价负总责,北京市政府要求开发商经北京住建委审批的预售证,还需提交至市长办公室,由分管副市长审批后,才确定能否批复。批复的条件是,新开盘项目不能超过周边类似项目的房价,有前一期项目的,后一期价格不能超过前一期。可是这种操作也没挡住北京房价的上涨,当年28.33%的涨幅高居全国第一。
这种调控模式在土地市场同样存在。为防止高地价,国土资源部曾在2010年出台通知,各地溢价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上报其成交情况。有城市就随后制定政策,要求商品住宅用地溢价率达到49%时,不再竞争地价,而是竞投保障性住房面积。看起来溢价率没有超标,还顺带解决了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的难题。但是对于市场而言,都清楚地知道实际用于盖商品住宅的面积减少,地价摊在更少的可销售面积上,实质的地王并没有消除,对高房价预期的刺激同样没减弱。
大家都看过一个故事,有人中箭,请外科医生治疗,他锯断箭杆就索要报酬,因为他认为身体里的箭头是内科的任务。与此类似,楼市调控如果针对价格目标,往往就会引起地方政府去想办法压制价格,或者说做出合格的价格数据。但这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地方政府偷懒,实质上就地方政府就像外科医生管不了内科的事情,它并不掌握整体扭转房地产供求关系的手段。
房价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在房价高涨的阶段,需求很大一部分是在货币宽松下刺激出来的投机性需求。它的增长速度与体量足够大,国土部门增加一些也不能在短期内平抑,更不用说自身不掌握任何供给的住建部门,除了在价格数据上做一些强制要求,实在是无奈。这样的情形下,调控调控,根本就无法做到调节,完全只是表面的控制。
所以,房价的根子不在表面看起来直接相关的住建和国土部门,而是掩藏着的货币管理部门。只要货币口子不扎紧,价格的直接控制看起来无效,但是如果把责任归咎于地方政府或者住建与国土部门,这也是承担责任者在此情况下的唯一的选择。
应该看到,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有意识地控制货币增量,去年的广义货币增速处于近年来的最低水平。本月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一次重申不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稳住货币的基础上,逐步退出价格控制的调控,也是回归调控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