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8月4日《国土资源报》大地时评版之观察家栏目。
上月初,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召开专家座谈会,各方专家对当前的土地供应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高价地块不断涌现的现象展开了讨论。我作为专家之一,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思路,对所谓的“地王”问题以及它的影响和应对方式做进一步的分析。
被称为“地王”的地块,要么是单价最高,如北京奥运村乡住宅地块楼面地价达到了1.52万元/平米,要么是成交价款最大,如北京的广渠门15号地总价高达40.6亿元。与去年全年不断出现流拍地块的土地市场状况相比,不管是哪种情形的“地王”,都表现出土地市场整体需求的急速回暖。以广渠门15号地块为例,2008年1月,此地块招标,却因为应标者不足三家而最终流拍。而一年半时间过去,此地块再次进入市场,竟然经过近百轮竞价才最终决出竞得者。同一个地块,区位条件依旧,而命运迥异,只能归结于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而需求又是由何而来,才是解释当前“地王”现象的根本所在。
在经济学的方法中,为了探究某个变量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大小,往往要固定其他变量不变,然后变化某个特定变量,同时观察对应的经济现象的变化,从而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其他变量也同时发生变化,就很难说清楚各变量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当前的“地王”现象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反倒是一个最佳的因果关系分析的案例。
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在过去这一年多直到今天的时间里,不是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出现了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的变化:失业率在攀升,收入增长速度下滑;对外出口不断下滑,出现持续负增长,高度依赖出口的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或者停产;整个国家的GDP增长速度也下降,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不论从哪个角度,个人、企业、国家的经济状况都没有出现明朗的转好迹象,对房地产的真实需求萎缩,体现在土地市场上,就是去年一年的整体低迷景象。那么转入今年,尤其是最近几个月以来,什么因素逆转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激增以及“地王”涌现呢?毫无疑问,是资金的流动性。为了刺激经济,我国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完成全年计划的90%,上半年总共新增贷款7.36万亿。
应该看到,我国消费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遭遇国外需求急降,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实体经济下滑是在所难免的,去库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当务之急。当前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对于需求下降、能力过剩的实体经济,资金投入只会导致生产能力更加过剩,而需求无所变化,经济效益会更差,投资得不偿失。为了追求收益,过剩的资金会进入资产领域进行投机。大量能方便获得贷款的企业,必然会把资金投入股市或者房地产市场这两个最典型的投机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轮的“地王”争夺战中,获胜的往往是最容易获得贷款的央企的原因。
“地王”现象复苏,是大量资金过剩情况下,先头部队抢滩登陆在高地上插下的旗帜。今天的地王给了投资机构主观上形势大好的判断,而客观上只要资金流动性不变,就会后援部队源源不断,在胜利旗帜的鼓舞下,一个个更高的高地被攻下当是指日可待。如果大量资金堆积在投资领域,创造出更高的股票指数和更高的房价地价,而实体经济复苏缓慢,最终随着大批贷款到期收回,资金从投资领域不断抽出,除非冒着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继续放出更大的资金,否则资本市场会以崩溃的方式收场,“地王”们不再风光走到末路,而经济的复苏期望更是被再一次打入谷底。
正是看到了这种危险的走势,财政部近日建议银行及时对贷款对象和行业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银行贷款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只是天量的贷款额度,并不会简单地就转入复苏艰难的实体经济中。只需要资金自身支撑就可以正向循环不断上涨的资产领域,永远是它们的最佳选择。如果不能寻找到有效的措施防止贷款流入资产领域,也许该考虑宽松的货币政策该如何不宽松起来。
“地王”现象的出现与消退,其根源都在金融政策上,未来是城头变幻“地王”旗,还是偃旗息鼓,都有赖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政策走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