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前一个关于铁路春运涨价问题的文章,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可以考虑核算铁路的成本,然后确定一个价格,这样就免得它想涨就涨了。
我的回答是:NO。这种想法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价格等于成本加一定的利润。这也是当前垄断企业每次涨价前干的,弄一个听证会,说自己成本多高,然后要求涨价。但是前提是,这成本能弄清楚吗。
自由竞争市场里,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它的成本如何决定不了价格,而只能根据市场价格来考虑如何压缩自己的成本尽量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一个机制也造就了竞争市场里成本最优,管理最优者获得竞争优势,优胜劣汰的结果。没有人去计算繁杂的成本,市场机制会发掘出成本最优者给与奖励,省事得很。也不劳烦官老爷们去核算,去管理,去控制,一切天成,看不见的手就在这里。
垄断市场可就不一样了,垄断企业根据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生产量和价格。但是我们国家里,还不是它自己说了算的。伟大的国家为了让人民觉得不是被肆意欺凌的,就要告诉人们,价格这么高是应该的。他们成本也很高的。然后去算这个成本。问题是,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成本,永远是堆烂账。
就拿铁路的成本来说,设备的单位成本好核算。比如铁轨多少钱一米,这个可以通过钢铁行业的市场价格来判断。但是建设一条铁路需要多少铁轨,估计不同的企业就有不同的结果了。就像同样做包子,私人包子铺用的面粉比公家的少多了,因为跑冒滴漏,面粉不仅要做到公家的包子里还要回去填满自家的粮袋。除了设备硬件的成本可以被放大外,管理费用只怕放大得更多。同样产量的企业,私人公司里的管理人员和国营企业里的管理人员比,只怕要少很多倍,人多不仅管理费用多,管理效率的降低和中间成本的增加,就更多了。
在竞争机制下,市场价格就那么多,你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就没法得到市场认同,从市场获得的份额就少。因此,成本必须由企业自己来消化,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应用先进管理方式,成本的降低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在垄断市场内,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政府控制定价的情况下,成本是核算价格的底数,放大成本,可以提高价格,从别人口袋里掏出更多钱来给自己用,刺激成本放大是必然的,模糊成本的来源也是必要的功课。
如果我们认为通过加大审计,加强核算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成本,这可就工作量大了,首先你要考证每一个流程的合理性,你还要计算每一个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每一笔费用的合理性,不考虑合理性,只是计算,那等于白算。这样的工作量不仅大,而且合理性问题,不是哪个部门可以知道的。如果能知道最优的企业流程和各种支出的最佳组合,那就等于出现神人了,计划经济可以重新开始了。只是关于这一点,哈耶克们早就论断过了,属于白日做梦的想当然,说难听点,就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疯子,类同于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的狂人。
退一步说,就算某个机构算出来了,铁路系统的前期投入和当前运行成本是多少,但是这个成本好像是变化的。比如,他每天都在搞建设,这些新投入要重新计算。而且硬件成本之外,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时刻都在变化。CPI变化之下,要涨工资,涨多少呢,怎么核算成本呢。这下糟糕,刚好不容易搞清楚前面的,接下来的成本总在变化,难道又要不停核算成本?这样光是搞清楚它的成本就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算出来的结果有多少水分不说,而且注定是过时的结果。这样的一个结局,真是让人沮丧,尤其是对认为经济过程可全盘了解和控制的人们来说。
所以,对于垄断企业,我们不仅不可得他的所谓成本是多少,即使试图去计算它也只会落得花力气不讨好的地步。而且我知道有另一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根本不用去考虑它的成本问题,还能提高整体效率。只是不明白,在经济学领域里已经如此直白简单的道理,在我们的国家却好像永远不会当作是一个真理。我们似乎另有一套真理,虽然从小就念叨那套真理,只是到目前除了看到失败,还没见它真的成为一个让人服气的理来着。怪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