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伐木人林区红豆绿竹苏东坡名山文化旅游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绿的海,绿的歌--闽北林区拾翠
下了一夜的雨,清晨从宾馆窗口向外望,竟霞光万道,远山近景都镀上了一层金。能不心旷神怡?今天不去什么名胜古迹,揽山河之胜,发思古幽情了。在闽北,在建阳,我知道这是著名的林区,莽莽林海,一片绿色的海洋。我们迫不急待地迈上了寻绿之旅。
车子刚要出城,我的眼睛就不由一亮,一座牵满了爬山虎,绿树荫蔽着的楼房扑入眼帘。
一种从未体验的情感,对绿的渴想油然而生。绿色是多么宝贵的,人们从不吝啬笔墨,讴歌它、赞美它。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心灵的歌,绿是快乐的源泉。我怀念绿色,把心都等焦了。在我住的都市,高楼林立,玻璃幕墙阻断了对绿的思念。于是街边的树、公园的草,阳台的花,都让我欣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很快,车子行进在林间道路上了。颠簸着,正像碧海中的一叶孤舟。黄的路,绿的山,蓝的天。华家山,这是一个绵延三县的林区,我心目中的名山,未到名山梦已新。渐渐地就深入到林区了,山势虽然重叠,虽然复杂,但只见其深,见其远;而未见其奇,见其险。滿山滿岗的绿,滿坑滿谷的绿,到处都是不知名的树,山头偶有几株苍翠欲滴的古松。
弃车登山,林区一工人带着我们沿着一条新辟的山路,蜿蜒前行。让我们去见识一下百年的红豆杉。苍郁欲滴的浓碧铺在雨后的林中,铺在山头。走了一段路后,喘息未定,回望来路,白云四合;翘首前程,更有青霭流泛。不觉加快了步伐。在一片绿竹林中驻足,只见几棵合围的大树,枝叶四出,傲然耸立。
啊,这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红豆杉!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据说主要生长和分布在云南丽江、迪庆等海拔2600∽3500米的山区,数量已十分稀少了。而在福建在林区,我们有幸目睹,真是太难得了。端起相机狂拍。
一看到红豆杉,我就想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红豆,又名相思子,人们都将它当做爱情的象征。但不知是否就是红豆杉结的果子,问工人,说红豆杉真得会结一种红色如豆的果实,外红里艳。只是现在不是时候,同时这参天的巨树怎么采撷呀。我们都感到遗憾,要不,或许可以捡几颗回去,留作纪念或赠送给心爱的人,寄托相思。
继续前行,工人说这是一片竹林,怎么走今天也不可能走出这竹海的。绵亘数十里的大山覆盖着一望无际的碗口粗的毛竹,蔚成大观。我们在竹林中穿行。榛榛莽莽的山,一片竹子的荫翳,掩蔽了天空。当太阳透过繁密的竹叶,便是一片绿影。久居城市,早已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难得现在能与绿竹为伍。我伸出手掌承接绿色的阳光,围着绿竹转,感觉到一种喜悦。
绕过一个小山坡。山坳里,绿竹怀抱,“白云生处有人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就是人们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这房子是以林为生的工人的家,我为在这深山中伐木人,在工余还能接收到电视节目而高兴,他们不至于与世隔绝,又能生活在绿海中,或许很能自得其乐的。谁不爱一片茂绿呢?
竹越来越密,路越走越窄。我们向竹海深处探索。在这里,我不感到孤独并不仅仅身傍有一些伙伴,还因为我觉得我可以与绿叶对话,我似乎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知道,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里已经人迹罕见了,难得遇到了一个伐木人,还是女的。
顺便就到她“家”做客。这是什么家呀?用竹子扎了个架,蒙上塑料布,甚至不足于遮风拦雨。因要就近伐竹,就只能棲身于此了。他们是靠竹为生的。伐竹不仅是谋生手段,甚至锅里煮得也只是一些春天时挖的竹笋,充当菜蔬了。我很为苏东坡的诗面红了,吃着“东坡肉”说宁可食无肉什么的,是多么虚伪。我也很为自己面红了,过着“小资”的生活,怀着“小资”的情调,把社会底层艰辛的生活想像得那么诗意,是一种残酷。梦幻打碎了。
返程时,我在竹丛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株很不平凡的花,花冠只是深紫色的一小点,却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住深山的人治一些常风的病,把自己的一切全贡献出来了,它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七叶一枝花。其实就是一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我想把它献给这些伐木人,希望他们和他们的下一代渐渐地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