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谭·十六】日本的和歌与俳句

(2022-05-15 09:31:57)
标签:

古诗谭

诗话

俳句

和歌

连歌

分类: 无声无色
【古诗谭·十六】日本的和歌与俳句

—无心—

  日本的古诗与中国古诗有莫大的渊源。现今不少人知道日本古诗形式的俳句,而更早的日本古诗叫和歌。
【古诗谭·十六】日本的和歌与俳句

和歌

  东汉末时,中国的诗随汉字之后传入日本,当时汉字还是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日本的皇族贵胄很快迷上了中国的诗歌,并开始学着作诗。后来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发明了假名,便开始把假名也用到诗歌中,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音韵。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贵族仍然把用汉字作诗看作是身份的象征,贵族家受过教育的女性则大多使用假名,所以假名也叫女文。

  最初日本的诗歌不仅用中国汉字,也用汉字的读音,这对文化稍差的人来说作诗甚至读诗都相当困难,而汉字在日语中大多数是双声字甚至是多声字,若按照日语读音来读,诗歌便韵味全无了。于是日本根据中国的乐府诗对日本的诗歌做了些改革,使其适合用日语唱和,为别于源自中国的汉诗,便名之为和歌。然后又学习中国的律诗,创造出不同的和歌体式。

  常见的和歌体式有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等,每句以音数不同分为五音短句和七音长句,诗体格式如下:

  • 长歌——句数不限,每两句为一组,分别为五音、七音,两句两句不停反复,最后以两个七音结尾,即句式为五七、五七、……七七。长歌相当于汉诗乐府与排律。
  • 短歌——共五句,句式为五七五七七,前三句为一组称为上句、后两句为一组称为下句。短歌相当于汉诗的五律、七律。长歌后面往往会附有一首或几首短歌,用来概括长歌内容,或者弥补余意,称为反歌
  • 片歌——共三句,句式为五七七,前两句为一组。片歌相当于汉诗的绝句。
  • 旋头歌——共六句,句式为五七七五七七,是重复了两遍的片歌。

  和歌本出于宫廷上层,作者也都是皇族贵胄,所以庄重华丽,文学性强。后来渐渐出现了不太雅致的诗歌,虽然体式与和歌无异,但在语言、内容上比较随意,称为狂歌

连歌

  上下句由不同人所做的短歌称连歌,类似于汉诗的联句。连歌最初是两人应和游戏之作,后来逐渐加入多人参与,仅有一联的连歌被称为短连歌,而多人参与的多联连歌被称为长连歌销连歌,最长的有百韵连歌

  连歌起首的五七五为发句,后面的七七为胁句(也称附句),后面的重复句式按序称为第三句、第四句等等,最后的七七称为结句或结语。

  后来出现了类似汉诗打油诗的连歌,称为俳谐连歌,简称俳谐。俳,音“排”,诙谐、滑稽的意思。俳谐句式和连歌一样,相对于连歌的古典高雅,俳谐幽默诙谐,或讽刺、或滑稽,内容也更贴俗,有的甚至是小笑话。这种俗化的诗体发展出三个大的门派,逐渐颠覆了日本古典诗歌。

俳句

  有人将俳谐的发句五七五作为独立的作品,这便是流传至今的俳句。俳句是日本最短的诗了。
【古诗谭·十六】日本的和歌与俳句

  真正使俳句成为一种固定诗体的人是松尾芭蕉,他也因此被尊为“俳圣”。他摒弃了俳谐中滑稽庸俗的成分,保留了自由奔放的风格,而将更多古典技巧用于俳句,诗风严肃而讲求意境。经过他的改革,俳句成为有着鲜明艺术性的庶民诗,此后俳谐便逐渐没落了。

  俳句除了五七五的句式的限制以外,还必须遵从一个规则——必须要有季语。所谓季语,是指表示季节或新年的词语,可以明指,也可以暗指或指代,但绝不能没有。如果使用两个或更多季语,称为重季。

  后来有人主张废除俳句“季题”,即不要季语,这种俳句称为“无季俳句”;还有人主张彻底放弃格式,形成“自由律俳句”。两者都因使得俳句彻底丧失文学性而未能称为主流。

川柳

  还有一种名为川柳的诗体,也是五七五句式,没有季语,与无季俳句非常相似,以至于二者很容易被混淆。

  俳句本是俳谐连歌的发句,发句的目的是要让人接续下句,因此句末会使用比较强烈的字词断句,称为“”。据传在连歌、俳谐中使用的切字共有十八个,但现在俳句中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三个。川柳不使用切字。

  另外,俳句用景物自然来表达心境,川柳则以讽刺为主题。

所谓汉俳

  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有人开始按照俳句的句式将俳句翻译成中文,并有人仿照俳句特点写作短诗,但并无体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协会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赵朴初先生用汉字十七字代替日本俳句十七音做了三首短诗,最后一首末尾两字为“汉俳”,这组诗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汉俳。次年,国内诗人应邀访日,在日本《俳句》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汉俳的文章,从此“汉俳”正式定名。
【古诗谭·十六】日本的和歌与俳句

  汉字都是单音字,不同于日语,且有更丰富的含义,因此汉俳比俳句能表达更多的意蕴。后来汉俳又分化出近似小令词牌的格律体和与新诗相近的白话自由体。

  从中国古诗流传到日本形成日本古典诗歌,然后逐渐退化成俳句,再反向传入中国形成汉俳,算是一种文化渐次衰落式的回流吧。

(2021.5.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