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谭·九】古诗诵读与叶音

(2022-05-08 12:59:33)
标签:

古诗谭

诗话

叶音

分类: 无声无色
【古诗谭·九】古诗诵读与叶音

—无心—

  古诗如何诵读大概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议论,古人怎么读无人得见,近世大多如小学课堂朗读或舞台朗诵。有说古人读诗必唱,谬也,前曾论及(见《古诗未必都是“吟”的——兼谈〈将进酒〉》);有说须得摇头晃脑、拿腔拿调,有说要高声嘹亮、声情并茂;有说诗要吟,有说诗该诵。莫衷一是。另有因韵字变音,用今声读已不押韵,于是有意改变发音以凑韵,即叶音之说。且分而说之。

关于诵读

  从字源看,吟、呻互训转注,所以基本可以说吟就是呻吟;而讽、诵互训转注,所以诵是带些技巧的。吟又可以说是长咏,而咏是歌,此外叹、哦也是吟。读原指诵文。

  《周礼·春官》中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通背。)按此说诵是有一定节奏的。

  现今这些字的含义与以前已不尽相同,但从字源上可以看出古人的本意。吟、咏从口,而诵、读从言,讽已经不提了,诗也可以读。

  综合说来,吟大体是声音较轻的,而且节奏比较随意而缓慢,吟可以是吟现成的诗,也可以是在作诗;诵则声音大些,较为正式,节奏感强;而读其实与念的含义想同了。

  再细较诵与读,诵必带起伏和节奏,抑扬顿挫;而读未必。另外还有朗诵、朗读,不过是更大声地诵或读。其他如吟诵、背诵、默读等等不过是现代汉语的堆词而已。

  此外还另单有一种诵读,专为表演,可称为表演诵,这种诵读需要有情景感,属于带感情的朗诵。

关于叶音

  叶此处音xié(谐),是“协”的意思。

  叶音也叫叶韵。上古音(指先秦汉魏时语音)、中古音(指南北朝及隋唐时语音)、近古音(指宋以后的语音)差别很大,从阴阳到反切再到入派三声,后人读前人的诗难免觉得别扭,尤其是韵脚很多都似乎不齐了。这并非是现代才有的问题,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这个问题了。

  为了让古人的诗读起来行顺口、押韵,有的人就在读诗的时候把读起来“不顺”的字改个音,好让它听起来合律押韵,这就是叶音或称叶韵。朱熹就很提倡这个做法,这也更坐实了他不通小学。

  宋代时叶音很流行,但是反对的呼声也很大,因为叶音本就是主观臆造,完全经不起考据。但一方面朱熹力主,另一方面可与人方便,结果逐渐成为一种积习了,以至于后来人们不得不专门再为诸多叶音去考证纠偏。
【古诗谭·九】古诗诵读与叶音  【古诗谭·九】古诗诵读与叶音

  现今人读诗则此风更甚,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本就与今韵不同,诗又非主流文学,所以很多人在遇到诗中读不顺的字韵时便随意叶音,其中不乏名人大家,甚至有为了让古人的诗顺自己的嘴而擅改古诗的。

  依我看来,古者古已,若不能通明声训,就以现代音去读也无妨,这样还算是对古人的诗的一种尊重。若全凭揣测就妄改原诗声韵,可谓不敬了。

  常见韵字读着不顺的有三类: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本是入声九屑韵,以现在音读来,绝、灭、雪全不在一调,但似乎并不太违和,因为按现代汉语拼音,这三个字韵母相近。这样的诗便很少有人刻意去叶音。

  另如曹植《七步诗》,取六句本“煮豆持作羹……”韵汁、泣、急属入声十四缉,以现在音读已七零八落了,但若硬凑叶韵的话,又几与“大舌头”无异,这样的情况一般也没人去强行叶韵。另外四句本“煮豆燃豆萁……”把韵改为、泣、急,读起来貌似顺多了,但其实萁却是上平四支韵。

  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回、衰、来韵入上平十灰,这首诗被某些人叶韵至离奇!衰本是仓回切,读作ci,但来怎么去叶音不太容易,于是,有人干脆为了凑来的音,把回读作huái、把衰读作cui,这除了滑稽当真无他话可说了,若真如此,韵目之灰岂不是该读作hui了?!其实问题在来不在回、衰,在韵书里按反切都读作lái,但它的唐音是li,类似现在的音léi,这个音在一些地方戏剧里还有保留。

(2021.3.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