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谭·八】为什么至今还讲平水韵

(2022-05-07 14:14:42)
标签:

古诗谭

诗话

平水韵

分类: 无声无色
【古诗谭·八】为什么至今还讲平水韵

—无心—

  古来韵书颇多,绝大多数与诗相关,与诗关联甚少者且不谈。韵书多兼有字书的功能,有些韵书还兼为类书,此处且只谈其韵书功用。

  韵书中《平水韵》独享长运,不仅为历代科举所必究,至今仍为喜爱古诗的人所推崇。但因为语音随时代变迁,《平水韵》很多字音早已变化或不存在了,为什么还没有被舍弃呢?

  关于韵声,《洪武正韵》序中一段可谓精当:“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智者察知之,分其清浊之伦,定为角征宫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而天下之音尽在是矣。然则音者,其韵书之权舆乎,夫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则自然恊和不假勉强而后成。”
【古诗谭·八】为什么至今还讲平水韵

  要说《平水韵》,有必要先简述一下韵史中有重大意义的韵书。

  最早的韵书为后汉、魏晋时期的《声类》、《韵集》,可惜皆已失传。现今可考的最早韵书是隋文帝时的《切韵》,原本也已失传,至清末才渐有残缺抄本出土。《切韵》全书共分193个韵纲,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其修撰体例一直延续到近代,后经《唐韵》、《广韵》、《集韵》等不断增补,成为历代官方认可的正统韵书。

  《唐韵》是唐玄宗时一个有官方性质的私人《切韵》增补版本,原本也已经失传,只存手写残卷,共195韵。

  宋代所作有价值的韵书最多。先是宋真宗时编修《广韵》和《韵略》。《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根据《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206韵目,其中193韵与《切韵》相同,11韵出自《唐韵》,另有2韵出于唐时另一《切韵》增补本《刊谬补缺切韵》。《广韵》成后,《切韵》及唐人的其他各种增补本逐渐销声匿迹,以至于后来有人怀疑《切韵》的存在,至清末有《切韵》残本陆续出土后,《广韵》与之可相印证。《韵略》是《广韵》的精简本,收录的字比较少,也是206韵部。

  几十年后宋仁宗时,觉得《广韵》和《韵略》不够好,于是分别重修。《集韵》体例与《广韵》相同,但是韵目名和次序略有不同,《集韵》收了很多异体字,但却没有说明来源。相较《广韵》而言,《集韵》所收字音庞杂,收录的意义极大,可供后世考据为证,但其实对于教化并无甚助益。《韵略》重修后改名为《礼部韵略》,作为科举应试用书,一直用到南宋。

  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将《广韵》206韵缩略合并为107韵,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来被人因其籍贯而称为《平水韵》,原书已失传。其不久后有《平水新刊韵略》,106个韵部——这是流传至今的《平水韵》原型,也是韵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元初的《韵府群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元以前今韵(指隋唐以来的语音)中仅存的、最古的一部,直到近些年北宋刻本《礼部韵略》重新面世。《韵府群玉》分106韵部,《四库提要》中说“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后来有仿《韵府群玉》而成的《五车韵瑞》。清代《佩文韵府》出后,《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被取代。

  元代的《中原音韵》又名《中州音韵》,本是一部(也是第一部)北曲韵书,“必宗中原之音”。当时北方方言中几乎已无入声字,《中原音韵》便把入声字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个声部中,这在韵史上是个开创性的举措,称为“入派三声”,这对后世尤其对现代汉语有极大的意义。《中原音韵》只有19个韵部,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明太祖为复兴唐宋音韵,下令编修《洪武正韵》,但几次编修直至刊行后仍不满意,最后干脆把明初另外一本韵书《韵会定正》直接改名为《洪武通韵》,取代了《洪武正韵》。《洪武正韵》共80韵,但是平声不分阴阳,重新又加入了10个入声部。《洪武正韵》命运多舛,基本可算是个失败的韵书,但其散播极广,在东南亚影响很大。

  明英宗时的《韵略易通》是历代韵书中的一个另类,并非官方韵书,且采用了和传统韵书不一样的体例,没有以四声分部、以韵目为纲。而是以是否可配入声各分10韵共20韵,实际上是保留了入声调,每韵又分成20个声母,以一首《早梅诗》来表示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韵略易通》字音参照明初官话语音,体例非常适合以音检索,对后世的字典编辑很有启发。
【古诗谭·八】为什么至今还讲平水韵

  清康熙时以元、明韵书《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为基础,增补修撰《佩文韵府》《佩文诗韵》。《佩文韵府》其实是部词典,按《平水韵》106韵部排列,每字皆有注释,且引经论典极其繁杂,而且还包括古书用例,但因为引述过多,难免错讹也多,且极不宜检索,但对用典极有帮助。《佩文诗韵》和宋代的《礼部韵略》作用相似,为科举考试的官方韵书,共106韵。

  实际上,现在人们常说的《平水韵》其实是《佩文诗韵》,而不是最初成于宋末的《平水韵》,但其106韵的体例一如《平水韵》原本,历代沿袭传承,脉络清晰未曾断绝。

  作为官方科举考试用书,应试的士子在作诗的时候——指作“正式的诗”即格律诗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平水韵》,不可稍有逾越,一旦出韵便视同无韵,可直接认为其所作根本“不是诗”。正因如此,《平水韵》的地位直至清末仍不可撼动。

  但是,古来字音变迁巨大,到清代人们已经不能完全弄清字音在《平水韵》中的归韵了,唯有死记硬背,《平水韵》成了很多文人的痛点,甚至还闹出过大笑话,比如著名的“该死十三元”。

  “该死十三元”之事可见于清末薛福成所著的《庸庵笔记》,说的是咸丰年间湖口人高碧湄会试中选,复试的时候作诗出韵了,被列为四等,失去了殿试的资格(前三等可参加殿试)。他留在京城,被肃顺看中做了幕僚。第二年开恩科殿试,他又名列二甲,按律要参加朝考,监考官正是肃顺,肃顺有意徇私,等高碧湄一交卷就把别人的卷也全都收了,害得好多人都因为没做完而被黜,没想到高碧湄因为急着交卷,所做的诗又出韵了,又被列为四等。高碧湄两次大考出韵,问题竟然都出在“十三元”韵上,有同僚就作诗讥讽他说:“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

  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全部“入派三声”了,仅在个别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字。清以后再也没有雅乐,旧体诗也不再是衡量文化程度的标准,尽管国家以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却一直没有与之相应的韵书。而要看前人的诗,又必得按照《平水韵》,这也就难怪《平水韵》仍被喜爱旧体诗的人所推崇。

  然而毕竟现代汉语字音和《平水韵》中字音相差过于巨大,不论是读古诗还是作旧体诗,用《平水韵》都很别扭。民间一直有用普通话汉语拼音作新韵的呼声,中华诗词学会也推出《中华通韵》,并于2019年由语委定为正式规范试行。

  但是《中华通韵》并非韵书,不成体统,仅仅是为了方便使用普通话创作旧体诗词而设,因为没有官乐的根基,可以说是无根之木,有现实意义,但没有学术内涵和价值。

  反观《平水韵》,历经千百年来语音变迁,学术上承前启后,蕴含并孕育着各朝各代的文化,已经深深地和旧体诗融合在一起。对于绝大多数喜欢创作旧体诗词的人来说,仍然喜欢将《平水韵》作为要遵从的首选诗韵。

(2021.3.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