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谭·七】诗余

(2022-05-06 09:52:09)
标签:

古诗谭

诗话

诗余

古词

词品

分类: 无声无色
【古诗谭·七】诗余

—无心—

  谈诗不可避开词。然而此系列专以谈诗,词只略提不作深究。

  词为诗余,已成俗论。但是,词何以称诗余,甚至词何以称为词,却多不为人了了。


  上古时,诗词歌赋本不分别。至汉时,赋独立分出。至南北朝,诗渐与歌分,但并未完全相离(见前文《【古诗谭·四】格律诗的进化》)。至晚唐,诗体格律已完善,而古体诗尚存遗风,且乐府未亡,古体诗与乐府中有句式长短不齐者,被称为“长短句”。

  诗既有可唱和的,又与乐府并存,便有专为某诗作的曲以及为某曲而填写的词。人们在集某人诗作成书的时候,会把他的诗放在最前面,将乐府和长短句附在后面——其中就包括为曲而填的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被认为是第一部文人词选。

  南宋王偁为程垓《书舟词》所做的序中说晏几道“独以词名尔”,语颇不屑,这里说的词,其实仍然是“歌词”、“曲子词”的意思,还不是正式作为文学体裁名称的“词”。更早时黄庭坚为晏几道《小山词》所作序中称词为“乐府之余”。足见,当时“词”还尚未正名。
【古诗谭·七】诗余

  词固定作为文学体裁之名是到元明以后。

诗余

  至宋时,诗因过雅而反渐没落,词却因俗而渐流行。南宋时,有把原本附在诗集后面刊印的词截出来单独刊行,名为“某某诗余”,至此才有“诗余”之名。但可见,此时“诗余”还只是指代,并非词的别称。

  明代张綎编词谱集名为《诗余图谱》,才正式将“诗余”一名加于词。然而此后就为何词可名为诗余议论不绝,至今莫衷一是。一种说词乃诗之余,故名,此说最隆,乾隆时《御定词谱》提要中便说“词亦诗之余派,其音节亦乐之支流”;一种说“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见明代俞彦《爰园词话》)”而清末蒋兆兰《词说》中认为诗家“以词为秽墟,寄其余兴”,此说罕有人同。

词韵与词律

  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中记载:“国初,进士词赋押韵,不拘平仄次序。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词赋自此整齐,读之铿锵可听矣。”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一个年号。至此,词才开始规范起来,比照诗的规矩制定了韵声与格律。今世有人认为词当属格律诗,大谬。

  究其当时,“词”之名还如上文所说是指“歌词”、“曲子词”,没有脱离唱和曲,所以在韵声上相较诗韵要宽泛得多,这个特点直到词完全脱离曲而独立之后仍一直保留。词韵没有专门的官方版本的韵书,都是各家独立成说,大体相同却细微有别。清代人所著词韵最多,戈载编辑的《词林正韵》所传最广,为后世人作词所必修。

  清人万树作有《词律》,言明“诗则诵而词则歌”,当时唐、宋曲已基本失传,万树从宋、元名家名作中对照整理出词律,把词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和长调(九十一字以外),对词牌、体例、用韵都做了极详细的注解。《词律》也是学词者所必修。

  康熙时,命陈廷敬、王奕清等人编辑《御定词谱》,还亲自为之作序。《御定词谱》是在万树《词律》的基础上所做的纠错补遗,纪昀等在《四库提要》中评其“倚声家可永守法程”。
【古诗谭·七】诗余

词的雅俗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中记载:“雅言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后召试入官,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集,分五体,曰应制、曰风月脂粉、曰雪月风花、曰脂粉才情、曰杂类,周美成目之曰大声。”从这个记载里可见,当时词风绝大多数是脂粉才情一类,其中不乏所谓淫词艳曲。

  雅言为南宋初人万俟咏,他“召试入官”是在宋徽宗政和初年,而政和三年宋徽宗制雅乐《大晟》并颁行天下,且“播之教坊”,从此时起,词开始渐渐脱离了民间的俗曲,词风开始由滥俗而转雅,逐渐向诗看齐。

  词的由俗转雅,在提高了词的内涵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词的地位,此前文人皆以诗为荣而不屑作词,此后转而喜作词,词也由此作为一个正式文体而得以存续发展。

  元代陆辅之《词旨》说“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正是词的真谛。

词品

  诗有诗品,词也有词品,但词品之说甚晚。

  明代杨慎有《词品》,对八十余位词人之作详加点评。

  清代郭麟作《词品》,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词分为十二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韵、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每一品也用四言十二句说明。后来有人觉得不过瘾,对《词品》作绪补,不足论。

(2021.3.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