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谭·四】格律诗的进化
(2022-05-02 17:16:13)
标签:
古诗谭诗话格律诗 |
分类: 无声无色 |
【古诗谭·四】格律诗的进化
—无心—
喜欢古诗的人,尤其是喜欢作旧体诗的人,都绕不开格律诗。
格律诗结构严谨,不仅有严格的用韵、字数限制,而且必须遵守一定的平仄甚至轻重音的要求,此外词句还必须按规定对仗。可以说格律诗是旧体诗中的高级规范。(其实不独中国古诗,世界各国古典诗歌的高级形式都是有格律的。)
格律诗成于唐代,却并非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历经多个时代的诗歌演化,才最终于唐代定型。
早期诗体
早期的诗主要指先秦诗歌,并无体例限制,即便有体例也很宽松,如骚体,与其说是体例倒不如说是风格。
柏梁体——西汉
汉武帝时,曾于柏梁台上与群臣赋诗联句,由汉武帝起头,每人一句,每句七言,每句都要押韵,最后一句为东方朔所赋,共计有26句,合在一起成为一首诗,称《柏梁》或《柏梁台》。这是第一首按照一定规矩形成的诗,后人以此诗为体例,把这种诗体称为柏梁体,也称柏梁台体。
在《柏梁》以前,也有每句都押韵的诗,但形式很自由,不成体例。柏梁体按其初形,限定使用七言,且一韵到底,可以看作是体例诗最初的萌芽。
柏梁体不限句数,限定使用平声韵,可以有重复使用的韵字。当时七言诗远还尚未成为主流。
建安体——东汉
汉末魏晋诗以“三曹七子”为代表,引领一时之风气,世称“建安风骨”。
但建安体其实更多是指诗风,并非指诗体。当时的诗多是五言,有隔句押韵的,也有逐句押韵的,句数不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中七言诗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形式的七言诗——《柏梁》是联句而成,《燕歌行》是真正的诗作。但是《燕歌行》实际上还是柏梁体。
直到南朝时,鲍照创作了大量七言诗,并且使用隔句押韵,诗中可以换韵,为诗向七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南朝
齐武帝永明年间,汉语四声已经形成,诗韵逐渐摆脱了以前依赖于乐的自然声韵,为诗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沈约以四声为基础,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在诗中使用交替的不同声调的字使诗产生抑扬顿挫之美,又加入双声、叠韵以丰富诗的声韵,同时规定了八种须避免的“诗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四声八病”的提出,对诗的创作技巧有了极高的要求,诗的体例逐渐定型,并且开始讲求骈偶对仗,句数也逐渐定为四句或八句。当时的诗仍以五言为主,“四声八病”也是特别针对五言诗的要求。
永明体有明确的声律理论支持,可以算是第一个真正的诗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永明体诗便被称为新体诗,而在此前的诗则被统称为古体诗,也称作古诗或古风。
但是永明体的过分严格也带来一些弊端,一方面,注意事项太过繁杂,渐渐限制了诗人的创作;另一方面,有人会过多注重诗体的要求,而忽略诗本身的意蕴。
上官体——初唐
贞观年间,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祖父)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增强了诗的音义对称,也使诗的整体性更强,被称为上官体——这是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诗体。
六对分别为正名对、分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分别为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连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上官体在声韵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诗的格律,使得诗的可读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可入诗的词句。/div>
沈宋体——初唐
武后时期,沈佺期与宋之问在永明体和上官体的基础上,把讲求四声变为只辨平仄,去除了繁琐的“八病”,同时又加入了通篇平仄粘对的粘式律要求,在规范五言诗的同时,也规范了七言诗,从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律诗,世称沈宋体。
至此,五言与七言律诗已基本定型。为与以前诗体相区别,沈宋体诗又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四句成诗的绝句在唐时渐渐流行,并已从五言成熟至七言。律诗形成后,有些诗人开始按照律诗规范创作绝句,以前的绝句和不按律诗规范的绝句统称为古绝,严格依照律诗规范的绝句称律绝。
格律诗彻底定型——中唐
中唐时,律诗中逐渐又加入犯声和拗句的规范,彻底定型为流传至今的格律诗。唐后格律诗再无发展。
(2021.1.29)
前一篇:【古诗谭·三】品读古诗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