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好莱坞巨星很无聊
(2011-11-21 20:34:05)
标签:
杂谈 |
一直很期待冯小刚的《温故一九四二》,因为这是一段民族的悲凄史,讲述了1942年河南发生巨大灾荒时,一家人在逃难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说得严重一点,这部影片有助于观众对我们这个民族增加了解,正如剧本里所描述,“逃荒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想象一下,多么绝望的景象,灾民们为了活下去,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一路上病死、饿死,付出300万生命的代价,然而,在我们的习惯中,平民从来都不重要,不论是300万,还是3000万,不论经历了多么痛入骨髓的苦难,我们总是善于很快遗忘,继续随遇而安地活下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所以冯小刚要拍这样一部影片,勇气可嘉,大家应该关注影片拍摄的初衷,顺便发现自己对于不久之前的历史多么生疏。
可是呢,近期关于《温故一九四二》的报道都集中在该片有两位国际影星加盟的消息,一位是凭《钢琴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阿德里安-布劳迪,另一位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蒂姆-罗宾斯。我可以理解这种宣传策略,而且这种策略确实很有效,大家一下子议论开了,“看,张艺谋能请奥斯卡得主拍戏,冯小刚更猛,一请就是俩”。
如此宣传影片,不知道是不是冯小刚的本意,我猜不能是,原因很简单,首先,这容易让人以为是冯小刚在借张艺谋炒作,会被瞧不起,其次,频频和张艺谋的名字一同出现,也难免会让人想到当初的“大片疯潮”,张艺谋拍了《黄金甲》,冯小刚也弄了个《夜宴》,事后证明,《黄金甲》让人发笑,《夜宴》更是冯小刚的败笔。
请国际巨星加盟这件事,正常来说,主要看预算和影片需要,投资足够、角色合适的话,请一两个来演也无妨,怕就怕出发点不是影片,而是为拿奖而投人所好,那就变了味道,仿佛是改良中餐,感觉怪怪的。如果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提升影片艺术水准,那么,请来演技派国际巨星加盟是件好事。比如张艺谋之前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贝尔看完剧本之后,给他发来一百多个问题,让人唏嘘不已。这大概能对我们自己的演员有所促进,知道了人家国际大牌是如何工作的,不像我们有些演员,剧本先不看,只问一个问题:需要潜一下吗?
《温故一九四二》请来的两位巨星水准不需要证明,更让人高兴的事,该片还没喊出要争取力夺奥斯卡小金人之类的口号,虽然请巨星少不了票房考虑,但至少感觉上没有特别地市侩。
我的希望是,《温故一九四二》能克服一切能想象到的困难拍好,并最大程度上地保持原貌上映,将来,我们走进影院的时候,能被影片的水准和精神内核所打动,最好忘了还有巨星参演这回事儿。
冯小刚对《温故一九四二》期望极高,从1993年开始产生念头到今天,18年见剧本改了十几稿,冯小刚说,这部片子能回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想,《温故》大概呈现不了、也不必呈现如此终极的哲学问题,《温故》只要尽可能地再现一个时代里中国人的生存挣扎就足够了,让观众看到普通中国人在艰难时世下的真诚、自私、坚韧、弱小、牺牲、麻木、善良、冷酷、单纯、卑劣……等到影片结束,观众可以意识到,刚刚银幕上的,是灾民,也是一个民族的缩影,是你,也是我,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石缝中卑微生存,逆境中善于忍耐,活着是唯一的信仰,懦弱并且善忘。
冷静地认识自己、认识历史,孕育18年的《温故》应该承担这样的使命,这是比《十三钗》更宏大的主题,与此同时,自称被《温故》改变了世界观的冯小刚最好暂时忘记张艺谋,也不要在“请到一个还是两个国际巨星”的话题上做暴发户式的攀比,更不要在乎“大师”、“天师”之类的高帽子,《温故》这样的影片,最需要的是导演的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