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要靠喂奶宣传?
(2010-09-28 20:32:22)
标签:
娱乐 |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要等12月中旬才能上映,但据说已经得到11个国家片商的报价,可见来自国外的关注度很高。这要感谢法国文豪伏尔泰先生,《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伏尔泰对其进行了改编,以《中国孤儿》的名字于1755年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结果引起轰动。
陈凯歌导演这次选了一个好题目,《赵氏孤儿》这个复仇故事的情节、悬念、戏剧张力、情感冲突的强度都非常完美,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情形上看,这次要比《无极》好太多,当初的《无极》噱头太多,实则空虚乏味,这次好了,人家司马迁2000多年前就在《史记·赵世家》里把故事讲清楚了,稍加改编就能免费使用,只需想出个看点来做宣传,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就像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片子其实没什么,挑出个“纯爱”就揽下了9000万票房,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可说的东西应该更多,其英文版片名《牺牲》就对影片的主旨提炼得很好,可以让观众去感受一下当下社会中已经濒危的“牺牲精神”,可是,陈凯歌导演的团队却依旧发扬着“无极精神”,将影片的“牺牲精神”替换为演员海清“牺牲色相的精神”,甚至希望以此博取公众的关注。
在《赵氏孤儿》1分44秒的预告片里,海清为婴儿喂奶的镜头只有一闪而过的2秒钟,可是,此后一些的媒体报道中却称“这个大胆镜头引起网友广泛热议,纷纷猜测是否用了‘胸替’演出”等等,可查一查各个网站该预告片的网友评论,对此只有零星涉及,因此,“广泛热议”与网友没什么关系,应该是宣传人员冥思苦想出来的主意。
不知道为什么陈凯歌导演的团队会选择这种宣传策略,还发明了“胸替”一词,并围绕这个问题大做文章,一边让海清说自己为了影片毫不犹豫亲自上阵,一边解释这是导演临时增加的情节,因为孩子会饿、饿了就要吃奶,很符合常识,不是单纯为了制造噱头。
这些解释最终起到的效果是,大家越发坚信,增加给孩子喂奶的镜头的确是单纯为了吸引观众、增加宣传话题。
很无聊,对不对。一部中国的一线影片,却要用这种方式做宣传,做了之后,还要装作很无辜,装作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艺术。其实,艺术告诉你,一部故事节奏紧凑的影片里,如果一个镜头是删除后对影片没有影响的,那就删掉它,把时长留给需要充分表现的镜头。给孩子喂奶对故事有多大的帮助,只是因为小孩子经常会饿,喂奶符合逻辑就要拍一下?那好吧,小孩子也会经常大小便。
制作这样一部影片,就像制作《孔子》、《唐山大地震》,所有环节都得负起责任,否则观众会很受伤,如果知道了有人用“喂奶”来推广宣传这个故事,司马迁也会盗个梦跟你谈谈。
在《赵氏孤儿》流传欧洲的年代,正是启蒙思想在欧洲风行的时代,欧洲贵族中间流行“中国风”,来自中国的瓷器被当做是财富、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而《赵氏孤儿》等东方译著则被认为是“先进文化”,醉心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伏尔泰用自己成功的改编向欧洲推广了《赵氏孤儿》,而在200多年之后,轮到我们自己,却直接退化到了“胸替”的程度,实在令人有种说不出的荒谬感觉。
“胸替”宣传是《赵氏孤儿》这部影片迈错的第一步,这样的宣传不但透露出了影片的品味,而且让人对《赵氏孤儿》这部影片本身开始担心:难道真的乏善可陈到了这种程度,让宣传人员们除了胸部之外找不到其他亮点?
影片宣传请认真一点好吗,“牺牲精神”曾经也是很伟大的,不要总搞得那么三俗,人可以没底裤,但不能没底线。
前一篇:仅此而已的山楂树
后一篇:大学时代之疯狂的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