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2023-01-27 23:47:28)
标签:

山西

太原

博物院

佛风遗韵

戏曲故乡

分类: 行走中国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佛风遗韵

 

山西是佛教大省,佛教在东汉传入山西,自北魏时期开始兴盛,唐代以后,历经辽,金各朝,佛教深入山西当地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这个展厅主要陈列佛教相关文物,整体装饰也是做成石窟风格。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程哲碑,东魏,长治市征集,碑上记载程氏家族功绩。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王黄罗等人造像碑,北魏,高平县征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郅阳造像碑,北齐,新绛县天王庙征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山西被盗流传到海外的佛教文物相当众多,天龙山石窟几乎都被盗空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释迦坐像。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隋人写经卷。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白石雕释迦坐像,两侧分别是迦叶和阿难。唐天宝年间,征集自五台山佛光寺。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菩萨头像,唐,沁县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菩萨立像,唐,太谷县广化寺征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鎏金准提菩萨像,明代。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图片上是我们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里看到的辽代露齿菩萨像。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菩萨头像,金代,祁县惠安寺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天藏菩萨画卷,明代,右玉县宝宁寺征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征集。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戏曲故乡

 

宋元之间,山西颇为出产戏剧名家。戏剧在山西也有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中祈福或酬神的歌舞。千百年后,由于滑稽戏和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加盟,最终形成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戏曲。同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的艺术瑰宝。

宋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百姓追求生活享受,官方倡导寓教于乐。集多种表演艺术的杂剧出现,广受欢迎。再经金代院本和诸宫调的发展形成的元代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历代剧作名家辈出,戏曲舞台遍布村镇,戏曲文物丰富多彩,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尤其晋南临汾一带,自古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宋元戏曲艺术成长的一片沃土。直到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异彩纷呈的戏曲文物遗存和经久不衰的戏曲艺术传承。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俳优俑铜镇,西汉,朔州市平朔汉墓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盛世乐舞。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伎乐俑,宋金墓葬砖雕。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社火表演砖雕,金代,侯马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二十四孝人物陶塑,金代,稷山县金墓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八仙人物砖雕,金代,侯马市董明墓出土。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说明金代的八仙人物并未固定成现在这个样子。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杂剧俑,金代,稷山县苗圃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戏台及杂剧俑,金代,侯马市董明墓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各地戏台模型。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元代山西籍戏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都是山西人。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乐舞壁画,北宋,平定县出土。在很多墓葬中,都能看到戏曲相关的壁画,棺椁浮雕,杂剧俑等等,可见当时戏曲相当普及受欢迎。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珐华塑戏曲人物,明代,朔州市出土。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杂剧壁画,元代,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皮影戏。

 行走山西(34)D10博物院3.佛风遗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