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蒙古(15) 额尔德尼召-1

标签:
蒙古哈拉和林鄂尔浑河额尔德尼召世界文化遗产 |
分类: 行走东亚 |
在蒙古包住的这一晚,睡得很香。草原的夜晚很安详。不过蒙古包隔音不太好,很早就能听到外面早起人们的走动,于是也起得很早。
出来见到昨晚占据半边天空的阴云已经布满天空,薄阴天,有些担心今天光线不够好。
远处山脚下的蒙古包和马群。

度假村栅栏边拴着两匹马,在悠闲地吃草。
吃过早餐,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就是额尔德尼召。
额尔德尼召是外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的阿巴岱汗,经呼和浩特觐见三世达赖,之后于1586年在此修建的。比呼和浩特的大召晚了7年。据说算是外蒙古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也象征着外蒙古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开始。清朝时皇帝曾赐汉名为光显寺。
当年建召的时候,哈拉和林已经是一片平地,据说建筑材料很多来自哈拉和林的废墟,有很多哈拉和林历史文物,都是在额尔德尼召发现的。额尔德尼召当年曾显赫一时,是外蒙最大的寺庙,有几十间殿堂及各种小召,召内有上万名喇嘛。
额尔德尼召历史上几次被摧毁,也经过多次复建。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次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入侵,还有一次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0世纪30年代,乔巴山奉行敌视宗教的政策,上万名喇嘛被屠杀或者强迫还俗。额尔德尼召大部分也被夷为平地。在蒙古民主革命之前,全国只有乌兰巴托的甘丹寺作为宗教场所,额尔德尼召只是一座博物馆。在1990年之后,这里又重新恢复了宗教功能。
额尔德尼召在哈拉和林的草原上很显眼,是这一带最明显的建筑群。大巴停在大门口,对面有一排小饭店和旅游商店。门前木架上有大雕等待游客合影。
额尔德尼召的大门。这样的大门在四个方向上各有一座。
额尔德尼召最显眼的特征,就是一圈高大的围墙,上面一共有108座白塔。让我想起在西藏山南的桑耶寺,一圈围墙上也修满了白塔,只是桑耶寺的白塔很小,远不如这里的白塔这般巨大。
进门处是游客接待中心,以及世界文化遗产“鄂尔浑峡谷景观”的导游图。不过这张图实在简略得可怜。实际上这系列遗址,大多真的只是“遗址”,游客可看的东西不多,额尔德尼召是其中最有参观价值的代表性景点。
在四方的围墙内,如今只有一片平地和荒草。当年的辉煌景象,只能想象。
只有在一角,有残留的几间佛殿。有学者认为,这几间佛殿之所以保留,是因为1944年美国副总统的代表曾访问蒙古有关。


在佛殿的正前方,有几间小屋。中间的里面展览着几尊佛像和唐卡,两边的两间,里面是个巨大的法轮。



佛殿大门上的门环。
两侧的厢房,里面也是佛像和唐卡,作为文物在展出。房子看上去很旧,很斑驳,很有古意。
这三间佛殿,都是绿色琉璃瓦。里面有夹壁。转经者可以在夹壁内绕佛像一周。里面的展品和在西藏寺庙里见的类似,不外乎各种佛像和唐卡。还见到了糌粑和酥油花。只是温度不够低,有些酥油花已经有些融化了。





从这三间佛殿的院子里出来,有一排转经筒。
不远处是一组巨大的佛塔。
还有一个大个的蒙古包。里面有喇嘛在念经,游客可以捐功德,并供奉酥油灯。也有一些旅游纪念品出售。
天上的阴云逐渐散去,空中出现了明亮的蓝天。我对天气的担心终于消失了。这样的蓝天下,蒙古草原上的景色才比较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