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序:《不再让人写诗才应该选择自杀》

(2019-05-17 18:40:16)

最新诗集《奔涌》自序:《不再让人写诗才应该选择自杀》

 

 

在历经25年的新诗写作探索过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诗歌前行更明确的路径。

这路径可以总结为四个程式:第一步确认诗歌表达的核心是诗性;第二步找到诗性的意象转化为主的表达方式;第三步是从单个意象到多意象的有机化合,从表达片段到创生并誊写完整语境世界;最后,就是回归到抒情本身,因而确立人在面对这个新世界的时候,你是主人,世界始终是你可以栖息的家。即这个空间和世界是因为情感的生态,它才得以恒久的生生不息。

 

首先是强调诗性核心的建立。

 

起初,我写作品是意识流状态的。当你心中只是有一个异样的感觉,就提笔去写。不是去挖掘,而是把这种异样的表面呈现出来,并且又在表面进行勾连式的铺开。于是大多数作品难以成形,半途而废,而成形的作品,又不知所云。

直到我确定了意象表达的核心手法,这种表达才具有了一定的深入空间,能够容纳一些东西,作品的整体性才稍具雏形。但意象的获得却是偶然而来的。因为我只把意象当作手法本身。“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很多人也面临这种局面。意象此时是偶然所得,先无意识碰到一个闪亮的意象,再去稍加包装得到你要写的。

直到重新反思了意象和诗性内核之间的关系,和意象的理性获得渠道,我才真正达到了稳定的写作状态。

实际上,意象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从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整体,让它看起来重新换了面貌,展现了一种新的存在秩序。所以意象和诗性表达核心是互相印证的双向互动。但从意象反向去寻找诗性,则充满了偶然性。当你并没有表达内核的时候,事物本身只是事物本身,他们自己不会发出亮光,你只有盲人摸象式的猜测和筛查。

因此,让诗歌写作可以稳定起来,必须从先去偶然发现意象,转而用理性先破解秩序,然后再寻找意象来配比,这样才会更具可操作性。因为诗性内核是完全能够通过可驾驭的理性思索来首先破解和缔建的。意象的生成也就因此变得理性起来,因为你在获得诗性核心后,可以有效的对世界进行理性检索而轻易获得意象转换。

于是,写作过程就彻底被逆转过来,从先提笔胡乱尝试,随机地延伸出作品,变为先构思诗歌的核心表达,然后再寻求合理的意象转换。而这样的写作也就变成了更可掌控的理性关照过程。

 

其次是意象转换重要性的认知。

 

最开始的时候,意象表达并未被我确立为最核心的手法。诗歌有万千种修辞和表达手法,意象只是其中之一。但写作过程中,其它的手法大多只能让你的表达变得更花哨并复杂化一些,而意象则是相反的过程。

其一,意象的抓取,当变成理性的筛选来获得,就让你自己必须把你要表达的诗性秩序梳理得非常清晰,然后才可能找到最贴切的事物来转化,这个过程首先就让你自己的诗性内核变得成熟而明朗。只有你自己的表达清晰了,意象选取才足够准确,因此这首先就是简化内在的过程。

其二,意象的作用,在于把二维的逻辑,多线程的发散性逻辑变成确定的立体性形象表达。逻辑是有前提的,但写作不是做数学题,每一句话的前提都是省略的,因此完全依靠逻辑,很难与读者同步,存在着省略后的巨大时差和歧路。但转化为意象的事物形象后,因为介质的事物是立体的且可以全人类在一个平台下共享。例如当你说杯子,虽然杯子形状各异,但所有人都能立刻反应到它的基本状态,于是这种非同步的时差状态就转换成了最有效的思维同步化。

其三,立体的事物涵盖了无限的二维线程,虽然简单,但传达的信息却是更丰富的。这不仅带给作者余地,也带给了读者足够的信息潜含加载。而最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一个活化的系统,来涵盖多数的线程。

其四,我们常说诗歌应该表达普遍性,应该更贴近大众。其实贴近大众,不是让大众去投票决定内容的偏好。诗歌恰恰相反,需要你背离大众的惯性认识,而用新的破解或缔造的秩序来说明生存的更多可能。诗歌的大众化,恰恰是通过意象表达来主要实现的。当你把线性的逻辑转换成意象,就给公众一个开放共识的立体平台,接纳最大化的民众来跟上你的思路和结论。

因此在解决了诗性核心和意象的关系后,我获得了自己的一次双向超越。即对诗性的内涵得以明确:通过以唯美为方向的不断的缔造、创造和关照,对人自由自在自主的存在方式的确认。同时,也把意象表达手法的重要性得以深化,同时把它的获得也完全理性化。

此后,我又把意象拓展为叙事诗的写作,寻求叙事本身的形象化诗性沟通。

 

进一步的超越,我认为就是从片段性的表达,到生成一个完整世界后,再予以誊写。

 

意象表达在诗经中散见,在庄子那里就开始系统确立,奠定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意象手法。但一直停留在手法本身。儒道释作为哲学前提,始终成了固定的背景无法突破,因此更强调手法本身的翻新。而单个意象在文言诗中就可以成诗,即使多个意象的长诗也是单摆浮搁的铺张。而进入到现代诗阶段,虽然思想上寻求突破,但停留在意象的片段化罗列上,甚至以碎片化为傲,这种突破仅仅是加上了稍许的质疑色彩。

我努力寻求着新的秩序背后对一个新的世界的重新完整构建。

其一,用诗歌完整表达一个语境世界,则让表达本身从三维的立体,变成了多维的化合架构,进一步让诗性内核得以充分延展,从而带来表达本身容量进一步的超越。就如同一部影片的拍摄,导演在拍摄之前应该就把电影在心中公映过了,然后电影才开机。此时,你的每一个镜头才是最优化的梳理,拍摄过程只能更优秀于导演心中的影片。至于如何缔建语境世界,我在《诗想家:北大的诗歌救赎与启蒙》中,做了一个自己的系统梳理,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有一个世界,才能把情感更为精确的释放出来,并且得到有效的提升。

而这一步的超越,我得到的也是双向性的。构建世界的方向是实现情感的真实再现和整合。

 

强调抒情作为最后立足。

 

当我们缔造了一个世界之后,我想告诉人们,因为让这个世界具有完整的质感和生机,因而具有了归属性,能够成为人类的一个共同家园,而不是构筑一座监牢或泡影。

假如纯粹智力化的创立一个个世界去罗列,每一个世界又是如此空洞而无可逃避,反而最终让人会觉得世界本身的荒诞和自我的虚无,诗歌最终会导致人走向自我毁灭和否定。这也是现代诗人自杀的根源之一。

除了强调唯美的理性价值本身,情感则打破了这种荒诞和虚无,让人用它和美的价值一起去主宰自己所缔造的世界。理性是智慧的光芒,它最终还是线性的,情感则是人的存在依据,是立体的。就像阳光穿过太空,因为物质稀疏,所以太空依然极度寒冷。只有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的分子运动才能转化为热能。而只有这个物体是立体的生物,才能让光芒转化为无限生机和生生不息。所以人自己承担起这个世界里的光芒,还要把情感的生机放进去,让世界立体化,才能始终通过照耀去让一切意兴盎然。于是我们的诗歌就不再是吹起的一个个肥皂泡,不再是冰冷的监牢,而是一个一个新的宜居星系,而人自己就是最高尚的主宰。

所以情感本身必然要经过一个有效的提纯和萃取过程,这个过程里,人也实现了自我的一种更好的梳理、救赎与超越。它才能转化为处处等待勃发的生机。

也正因为如此,人通过情感的生命实现,而完成了对人性之中最积极的那一部分的张扬。这就是渴望超越自己,渴望去驾驭命运,渴望去实现自由自在自主的存在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把人性的光辉要借助情感去照耀在每一首诗中的新世界的原因。让世界中的每一个物体都获得生命,才有最后我们世界的生机勃勃,它才是立体、鲜活而流畅的,情感也就具有无处不在的支撑。当你这样做了,你其实就是守护每个世界的神祇,而不是用因果无限延伸的智力逻辑吹起一个个世界的肥皂泡,最终也被逻辑这个最大的泡影反包回来,成为牢狱,并最终破灭。

情感作为诗歌最终的归宿,那就是四海皆可为家,而人人都将因此获得永远温暖的栖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可以无限生发的共同拥有的现实世界。因为它已经不再是牢狱或者泡影。

 

正因为如此,也就回到了诗性内核本身,让诗性得到最充分的确认和彰显。从而完成了一个有效的诗性的循环。

现在去回顾最终的结论,看似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过程。但实际上,他们得到体悟的先后次序却是混乱的。我实际上从写新诗开始,首先就已经确立表达语境世界的方向,抒情为主。堰塞多年之后,百转千回,才意识到意象本身的桥连作用,确信情感的立体化方式,此后才探索出最终的超越路径。

很多人曾抱怨我的诗歌中,应该删去那些他们认为无关痛痒的句子和桥段,仅剩一些闪亮的句子和桥段,这样更具有吸引力。但我想告诉您的是:我的作品之所以用那些句子和桥段去挖掘空间,就是为了容纳最后真挚的抒情,它们才是作品的真正立足点。期待习惯了阅读现代诗歌,把诗歌当成语言体操或意象阅兵式的读者,在看过这部诗选集后,能够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与宽容。

 

而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两个词语所承载的精神:超越于拯救。

诗歌写作多年,我一直努力实现的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和救赎。当我拿出作品,摆在您的桌前的时候,我无法确认可以实现对读者的拯救和带领读者去实现他自己的超越。但至少你会看到,作者在每首作品里,都在努力实现着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着,这或许更容易实现。

所以,我借序言来描述自己的超越与救赎的过程。也在于解释,一首首作品情感奔涌的目的何在,和奔涌背后的江河汇聚与贯通如何使然。

 

当现代诗人们因为写诗而轻易陷入自杀情结里的时候,我要说的是:我跟他们相反,不再让我写诗,我才会去选择自杀。

 

最后,衷心感谢每一个读者与我在诗中的世界里的相遇。

 

错河

20194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