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诗集《清冽》自序《磨刀更练砍柴功》

(2019-05-17 18:40:36)
分类: 非诗歌

自序:磨刀更练砍柴功

 

 

叙事有叙事的逻辑,它不同于我们的哲学性逻辑。哲学性的逻辑需要界定前提和条件,然后依据因果关系一步一步推演。而叙事逻辑则有更大的自由度,它只要求不与哲学逻辑直接冲突,但不强调因果链条的唯一确定性结论。

比如:我们从北京去罗马,可以有一万种线路规划行程。哲学逻辑是要找出最便捷的一条道路,但叙事逻辑则只强调你能到达的本身,只要你不说途经中亚大陆是坐船过去的就不会被质疑。再比如,我们想喝一杯热水,当它温度很高当下还不适合饮用的时候,叙事让你可以选择先看电视或者先去读书来等待,哪一种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哲学的逻辑却要你必须给出唯一的结果,它可能要总结出你所有的性格特点、个人历史、和当时的偏好,来最终论断出你必然去读书,证明这是唯一的可选之项。

正是因为这种叙事逻辑的自由度,所以小说这种文体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开化,越来越成为文学的主力形式。而另一方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从竹简的书写工具昂贵到纸张的便宜再到网络的电子化记载,书籍的学术性、教育性任务转化为了娱乐消遣式的需求为主导,也更加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越来越强调寓教于乐的更偏重享受型的阅读体验。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么叙事诗这种形式,作为现代文时代开启不过百年的阶段,是否还有必要逆流而上,开创它在现代文时代的开端与传统呢?

 

为此,我们不得不去考察小说与叙事诗的区别和意义的异同。

首先,就核心内质来说: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本身,而叙事诗的核心是秩序。

小说的首要任务是要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也许存在价值观的约束,但这种价值观的展现往往不是发现性的,而是实现性的。即通过故事来实现人类的一些共同认可的价值,例如真善美观念的最高或某个层面的展现。但一部小说的好坏关键,正因为它本身是价值实现性的,缺乏本质性的、终极性的突破,所以故事讲的好不好就成了作品区分的关键。好的故事,讲的足够生动和开阔,而不好的故事则比较牵强和局促。

叙事诗则以构建秩序为核心。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性内涵的存在。而诗性就是对世界以唯美为方向不断进行重新缔造、创造与关照,从而实现对人自身的自由自在自主的一种存在确认。因此,新的秩序始终是诗歌的核心。

这个秩序往往去讨论的是人的存在、人性的质地、世界的本质,以及这三者的关系构建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讨论也更直接,更为激烈。作者往往通过叙事,来构筑或者例证这些秩序在新的故事里存在,并给出终极的答案。所以它更侧重对价值的发现性,而不是实现性。

其次,就叙事本身的手法而言:小说的叙事基础往往是偶然性的聚合,而叙事诗则强调的是必然性的发生。

小说更侧重把一系列的偶然性串联起来,讲一个着重于叙事本身的精彩的、颇具吸引力的故事。既然如此,它就要从凡俗的生活里,加入足够的偶然性来使故事区别于凡俗本身,因而获得故事的自由度。

叙事诗也有大量的虚构,但它注重的是抽离生活的碎片化表面而把背后的本质性总结出来,更多依靠这种必然性去推动更本质或终极的秩序或关系的建立,故事更强调必然性本身。正因为如此,叙事诗的叙事自由主要依赖颠覆旧有后开始重建的本质性开放与自由。

第三,就更具体的叙事过程来说:小说是稀释的过程,而叙事诗是萃取的态势。

小说的故事核心可以写成一个几百字的梗概,但写的过程里,则把这个梗概不断添加佐料和悬念、勾兑足够的细节描写、辅助以更多的视角等等,最后变成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这是一个逐渐稀释的过程。

而叙事诗则会尽量精简,把所有细节尽量压缩,最终让叙事的框架本身足够突出,让表达尽量明确。因此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萃取的过程。

第四,就对阅读者的相对作用而言,小说是要让作品收留读者,而叙事诗是要刷新读者的现实。

小说创造一个故事的世界,让故事本身能够暂时收留读者,把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在故事里得以短暂栖息和停驻。

而叙事诗则是带领着读者思考,即使构建了一个可以栖息之地,但目的在于通过对秩序的建立和体悟,来刷新读者对现实性生存之认识,并且深刻改变其现实的处境和方式。

第五,就互相置换来说:叙事诗可以轻易通过加强叙事的故事性而转化为非常好的小说,而大多数小说则很难转化为叙事诗。

叙事诗的内核,只要把它加以稀释,加上更多的细节描写,更多的人物视角,更多的性格铺垫,更多的叙事剪接手法,就可以成为一部精彩的小说。

但小说本身已经足够稀释,如果没有一个秩序的内核,在删减了故事的诸多细节后,往往很难作为叙事诗去存在,缺乏足够的内在质地。

第六,就纯语言形式来说:叙事诗有自己特别的语言形式。而小说则相对自由。

例如为了区分小说和散文,而保留换行和韵体的方式。这样叙事诗本身就对纯语言形式的驾驭要求更高一层。

而小说则没有这一限制,通常的书写习惯即可。

在这个框架下,叙事诗和小说之间还有更多细微的差别,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当然,好的小说和好的叙事诗不仅仅只讲故事,而是进一步塑造作品里完整的语境世界,让读者全身心的投入进来,以求最大化的让表达充分(关于如何构筑语境世界,我在《诗想家:北大的诗歌救赎与启蒙》中已经做了仔细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这不是所有小说和叙事诗都能做到的。

假如作者能够做到构建一个作品里的完整世界,小说和叙事诗(尤其是史诗)就会经常交汇,产生更多的重合地带。很多颇具思想性的小说作品,最终都可以改换成精彩的叙事诗的形式。而流畅的叙事诗,也同样能带给读者与阅读小说类似的欣快体验。

而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级别,写作者其实没有太多必要非要强调自己的作品是叙事诗还是小说。但往往人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内心深处就降低了对作品的要求。

 

区分小说和叙事诗的异同,我主要想探究他们之间互相借鉴的可能。这要从叙事诗的一些劣势来说起:

首先,叙事诗的秩序核心,容易被写作者写得非常粗暴简单,并没有把叙事逻辑的自由度和吸引力运用好,让作品过于干涩生硬或者牵强附会,缺乏足够的良好阅读体验。这样叙事本身被挤占成了鸡肋。这种配比关系没有被精确地把握良好。

其次,就是写得过于割裂。往往内核质地很实在,叙事也很精彩,但叙事本身并不能对应性的承载其内核,最后成了这样的局面:单独讲了一个故事,又在故事中生硬插入对秩序的自我陶醉的演讲。

第三,叙事诗容易缺乏足够的秩序内核,最后作为叙事诗本身显得羸弱不堪,而从小说的角度讲故事又显得过于平庸。

第四,读者对于叙事诗和小说的阅读期待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诗作者可能降低了叙事的可读性和精彩程度,而让自己过于松弛和粗糙。

等等,基于这些叙事诗本身的问题,现代文的叙事诗传统的建立,都应该充分去弥补并且有效的吸收小说的故事性优势。

 

个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叙事诗不是很发达,尤其史诗更是只有少数名族文化中有这类元素。但自庄子开始,其实寓言本身就奠定了叙事诗的雏形,只不过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没有采取诗歌的语言格式而已。而明朝大规模开始的半白话小说,在文言文诗歌叙事传统不发达的时候,就直接步入了小说作为伊始。但就现代文作为书面语言的时代刚满百年的历史定位而言,叙事诗传统的建立仍然具有足够的必要性。通过以上我们对小说和叙事诗的对比和互相借鉴的分析可以看出,叙事诗对于一种文化艺术的构建,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于松弛的一味强调小说的娱乐功能,而稀释思想性的表达,忽视叙事诗的深度构建功能,将可能让我们限于过于狭窄的文化艺术路径里去。

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思索现代文语言传统奠定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把语言继续磨刀,而且砍柴的功夫也要继续提高,从漫无目的的削砍满山的枝节,到在砍柴的同时也有意识地修剪了树木和树林本身。这样才能让文化的青山得以更具丰盈而永续的形态。

 

也正因为如此,我把这部叙事诗集定名为《清冽》,也是希望继上一部叙事诗集《凌汛》和史诗作品《三联星》的探索后,继续寻找更清澈的一支源流来与诗歌本身交汇。

而这清冽,更多的是来源于自我的反省与检视。让我更看清了去继续写作叙事诗的方向和信心。我的叙事诗作品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理解,也冀望其他作者能够找到他们的各自溪泾,最终汇流成为中国现代文时代叙事诗传统的干流。

 

最后,感谢读者们与我一起在这些作品所努力勾画的语境世界里相逢,期待那些故事也一样能让您赏心悦目。期待您们也能看到这背后越发清冽的涓涓之情,澄澄之心。

 

错河

20195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