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大佬,未兑现千万元捐款:是诚信缺失,还是被接受方“逼”捐?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因未履行千万捐赠被母校起诉的币圈大佬、90后矿大校友吴幽在成为网络热议对象多日后,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公开回应“向母校捐款1100万元未兑现”一事,表示将尽快把捐赠款落实到位后坦诚,自己未及时兑现捐赠,是自己“镜湖基金所投的股权项目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无法退出。镜湖基金的关键出资人也遇到了系统性压力和困难,目前镜湖资本业务艰难维系”“个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这就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捐赠人在提出捐赠后,自己经营遇到困难,且无力兑现当初承诺,就不能撤销自己当初捐赠意愿,即便是自己一无所有,也必须兑现当初承诺吗?
另据媒体报道披露,因为捐赠没有及时到位,吴幽被母校告上法庭,要求其兑现当初承诺,法庭审理后已将吴幽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对此,网络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这一事件当事双方,吴幽没有及时兑现承诺,是诚信缺失,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母校作为捐赠接受方,得知吴幽陷入经营困境,还将吴幽告上法庭,有“逼”吴幽捐赠的嫌疑。
我们不妨来看看吴幽最新回应给出的未兑现千万元捐款的原因。吴幽称,母校喜迎110周年之际,他原想向母校捐赠当时价值1100万人民币的比特币,因学校说数字货币没办法作为捐赠量化的标准,无法接收,方才决定捐赠1100万人民币给学校,并签订了捐款合同。结果,捐赠协议签订后不久,吴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比特币合约爆仓,数字资产几乎归零”。也就是说,吴幽本人所有的资产,不能说归零,至少也出现了大量缩水,加上吴幽所说“近年来实体及资本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镜湖基金所投的股权项目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无法退出”,加上“镜湖基金的关键出资人也遇到了系统性压力和困难,目前镜湖资本业务艰难维系”“个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
如果说吴幽上述所说属实,说句不好听的的话,吴幽已经没有能力兑现自己当初的千万元捐赠,在自己陷入困境之下,未及时兑付当初承诺,从一般人角度来说,应该情有可原,兑现不了当初承诺,也应予以谅解。如此情况下再硬逼着捐赠人兑现承诺,则有些强人所难。
不过,对于吴幽公开回应所说之理由,接受捐赠方的母校则表示,“为了表达对这笔捐赠的重视,校方给足了‘排面’”,认为“吴幽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事实具备履约能力”,且“在吴幽违约后校方多次就捐赠事宜与吴幽进行沟通,但吴幽均采取回避态度”。对此,有网友称“没听过捐款还能赊账的”。捐赠接受方代理律师更是声称,“若不对此种不实际履约的行为采取维权行动,便是对不诚信行为的放纵,也无法向上级部门交代”,以及“学校提出诉讼要求吴幽履行约定”,是“防止以捐赠为名获得公众好评后,反而消费公众信任,破坏社会风气”。
客观地说,作为局外人,单单站在事件的任何一方,都会感觉到他们各自所说都有道理,而且,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不应被指责。
但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更是法治社会衡量一切是非的最终标准。有专业人士认为,根据民法典规定,通常情况下,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至于不能撤销的,有明确规定的为,“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依据民法典上述规定,“吴幽承诺向母校捐赠,母校表示接受,该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成立并生效,故该校有权向其主张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但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六条明确,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假若吴幽最新回应所说“业务艰难维系”“个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属实,以此主张穷困抗辩,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进行举证,被法庭采信的话,则可以不再履行捐赠行为。
最终结果如何,不妨静待事情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