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抹水泥”硬化河道:这岂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苍山十八溪,北起喜州,南到下关,延绵45公里,与洱海呈平行状。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十八溪以苍山为源,自西向东汇入洱海,是一条条活着的、连接苍山洱海的生态廊道。但据报道,一项投资3亿元的生态治理工程,最近却因为被指“破坏生态”遭到质疑。
引发质疑的就是河底“抹水泥”硬化河道。据称,这是环保组织“野性中国”的志愿者,在云南大理苍山白鹤溪附近进行例行的定点溪流观测时,发现工人们正在对溪流河道进行施工,且以大量混凝土平抹河底,在两侧的河堤用小石块加高并用水泥抹缝。这一被称为“三面光”的硬化河道,在环保志愿者看来,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治理方式”。
为何环保志愿者认为“三面光”硬化河道弊大于利?这是因为,在河底“抹水泥”,河道两侧也用水泥将小石块加高部分抹缝,将改变“会呼吸”的自然河道状态。一方面可能避免了溪流渗透,另一方面看上去似乎也好看了些,但却对自然生态不利。换句话说,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环保志愿者的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据称,“当地政府反应迅速,并表现出主动沟通姿态”。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召集了业主方、设计施工单位与环保志愿者进行了面对面会谈”。同时,“度假区管委会还表态,将邀请环保志愿者和网友积极参与到项目中,为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同时,向社会公布意见收集邮箱”。
这一河底“抹水泥”硬化河道之所以引发关注,在于“是用工业文明的思维,还是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来对待自然”。有关专家认为,这两种思维之间的“交锋不啻于一场革命”。青锋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样去理解,怎样去用实际行动落实的问题。
注:题图来源网络,与本文无必然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