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高校将“采集学生上网数据”:“智慧校园”不能成越界借口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等带有“智慧”字眼的建设,几近成为当下热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的消息,该校拟实施的“云中信大”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将建设无卡化校园建设工程、数据质量提升工程、大数据决策分析和一表通建设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其中,“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包括上网时长、时段、网站在内的学生上网行为数据”等,引发学生警觉。
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的方案,该校拟实施的计划,将此工程分为人脸识别无卡化校园、大数据分析两个部分。据称,未来可实现功能,包括学生刷脸进出宿舍和图书馆、刷脸借还图书、一键查寝和自动查寝、节假日独居宿舍长时间未出宿舍预警等。这应该说对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减少了管理环节,甚至还节省了管理成本,是一个好事情。
但是,对于现代技术的应用,不少时候我们只关注了其便利或者高效的作用,有时候有可能会忽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往往会淡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出现越界现象。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的方案看,除了人脸识别无卡化校园规划外,还有大数据分析。据称,引入的大数据分析,包括上网时长、时段、网站在内的学生上网行为数据,以及学生消费数据、成绩数据、社群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就有可能会出现越界现象。比如,学生上了哪些网站,应该是学生的个人隐私,比如其个人爱好或者因某种疾病到网络上查询有关事宜,大数据收集后,一旦被泄露,则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尽管学生对越界、涉嫌侵犯学生隐私的担心,日前已引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人的重视,并给出回应称,大数据分析学生上网行为数据等相关无卡化校园建设工程事宜“只是未来的规划”,目前仍处于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案合理性认定阶段。方案公布后,还将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师生代表对该工程方案进行讨论,并公开征求意见等,但对于学生的担忧,不能不引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乃至其它正在实施“智慧校园”的学校重视,以免好事没有办好,弄出违法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