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水制氢车”:不能为质疑就逼迫公开技术秘密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汽车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个被称之为著名的“蝴蝶效应”,近期在河南南阳上演。因为媒体一篇含有“水氢发动机在我市正式下线,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文字的报道,在网络乃至全国媒体掀起了一场“水变油”骗局的质疑。
“水变油”曾是不少人的梦想,在追求这样梦想的路上,曾出现过不少骗子,而屡屡被揭穿。因此,当南阳某媒体曝出“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的字眼时,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又是“水变油”骗局再次出现。因而,一时间地处中原的南阳便成了各路记者前来探寻真相的目的地。
客观地说,南阳某媒体报道的“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变油”,而是“水解制氢”。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就是说,铝合金粉末和某种催化剂剂一起,加入水后,发生反应,转化为氢气,氢气输送到燃料电池,再产生电能驱动汽车。据称,这项技术在日本和美国,之前也曾有人研究。只是能量损失问题没有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一般不会应用在民用领域”。
如果单从技术的可行性上来讲,“铝合金粉末 水”制取氢气并非是不可行,而且也远不是过去某些人吹嘘的“水变油”。其之所以能在媒体报道后,引爆网络舆论,以及众多科技专业人士的质疑,有可能缘于这项技术研究应用的当事人庞青年在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或者说像有媒体说的那样,曾经在宁夏石嘴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山东济南、浙江海宁、江苏连云港等地,有过为地方政府投资“画饼”数百亿元获取资源,但几乎全部烂尾的“前科”。让人第一感觉,好像这次的“水制氢车”也是一场骗局。
“水解制氢”从科学原理以及技术可行性上已经被证实,且这场风波的中心人物庞青年手中也有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二级教授、水氢发动机的关键制氢技术专利发明人董仕节的专利授权,至少可以认为,这不是子虚乌有的骗局。而将来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怎样降低这项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时的成本。对此,媒体披露,庞青年称,“我们成本低做得了”。
因为是尚处在实验阶段的一项技术,其应用成本高低,应该是目前不必要关注的问题。只是青锋注意到,在不少媒体报道时提到,要求公开“水解制氢技术原理及催化剂成分”,被当事人拒绝。因而便抓住问题,四散开来予以深究。
媒体报道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探究事实真相,帮助人们解疑释惑。但媒体报道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不能为了自己探究真相而逼迫他人公开不应公开的隐秘。类似的问题,法律早有规定。比如强奸亵渎案等,法律规定法院一律不公开审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水制氢车”当事人保留技术秘密的权利,不能逾越媒体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