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车市回顾:造车是冲动不造车是本分
(2021-05-31 22:23:59)分类: 车轮滚滚 |
不平凡的2021年,五月车市略显平淡,但明星企业从来不缺话题。
近来,汽车领域话题最多的企业应该是华为吧。本月,华为再次声明“不造车”。华为在声明中强调,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华为称,产业需要的是华为的ICT技术能力,华为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参股、控股。
华为如何让人相信自己不造车
华为否认造车的态度,一直是坚决而明确的。但是一再的声明,带给业界的感觉却是欲语还休。也许华为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让业界“不相信”他们要造车。股市的波动就是这种情绪的反应。与华为合作紧密的北汽蓝谷,股价一路上升到接近20元。但是该公司21日披露的55亿元定增计划中,却没有华为的身影。小康股份虽然一再否认华为与之洽谈股权收购,股价在半年中也翻了5倍。长安汽车的股价也大幅上涨。华为不参股车厂的声明一出,市场反应可想而知。
在华为的这个声明中,还清晰的体现了和汽车企业深度合作的两个路径:第一是和北汽、广汽、长安,华为支持它们打造各自子品牌。这些产品采用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使用HI标识,代表Huawei
Inside;另一种就是金康赛力斯,华为是赛力斯SF5的电动部件和HiCar座舱部件的供应商。同时华为通过其零售店来销售此车。
两部分业务,原来分别属于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和消费者BG,看起来有点双线并举甚或内部竞争的意味,然而5月18日,华为进行人事调整,余承东任消费者BG
CEO的同时,兼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相当于华为把旗下汽车相关的业务进行了整合,都由余承东来管理。5月26日,搭载华为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量产车型在镇江正式下线;29日,华为智选概念下的赛力斯
SF5 首批车辆在重庆完成了交付;这标志着华为“不造车”的汽车之路逐步深入。
但这条路也注定不会平坦,无论是Huawei
Inside还是华为智选,突出的都是华为的品牌形象,华为对消费者认可程度也颇具信心;华为即使身为“增量供应商”,其C端品牌价值与博世这样的传统Tier1完全不同。渴求快人一步的车企,对于导入华为,也难免有饮鸩止渴之忧。而真正实力雄厚或是野心勃勃的车企,对于核心智能技术采取自研的方法或者掌控高集成度才让人放心。所以,华为在现阶段可以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多。不论华为最终是否完成“造车”的闭环,专心致志的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才是当务之急。
“做车是巨大诱惑”
华为努力让业界相信不造车,也有企业一直在往造车概念上蹭。5月18日乐视重新发布生态故事,海报借用了贾跃亭的身影,让人浮想联翩,实际上“下周回国”还是一句空话。但FF91已经在曼哈顿开设了体验中心。就在当天,美的宣布,旗下威灵公司的辅助/自动驾驶、热管理和电机驱动三大系统的产线正式投产。此前美的官微宣布的“新能源汽车新品”预告,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这已经是美的第二次启动汽车行业布局。
“做车是巨大诱惑”,这是5月11日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入股哪吒汽车的沟通会上所讲的。周鸿祎提出,360要将自己的安全能力辐射到汽车。360要打造的“人民的汽车”,一定会像360在PC时代做杀毒软件一样,不缺少话题。对于360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瞅准时机出手。他们既无法抵挡造车的冲动,又需要想清楚自身可以从什么方面赋能汽车。如果这方面的思路清晰,这些互联网巨头,对于已经花了不少钱,踩了不少坑,兼具资质、产能和造车经验的一拨“新势力”来说,未尝不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或者说是摆脱困境的良机。
5月7日,天际汽车和京东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的合作范围包括数字化营销、智能产品深度定制、智能出行生活等多个方面。从最简单处联想,天际可能会需要借助京东的流量。实际上,京东触达并服务用户的IT思维、产品架构、业务流程,才是对天际非常有价值的。天际汽车最近也公布了第二款产品ME5的效果图,在图中,天际汽车的LOGO,由“乾卦”换成了“艮卦”,品牌名称也从“ENOVATE”改变为“ENOREVE”。也许这代表着天际与京东深入合作的下一步动作。
自动驾驶冷热水交替
再说回华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华为造车充满期待,无非是期望华为能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超越特斯拉。其中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是智能汽车皇冠上的明珠,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作为首款搭载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产品,其实力究竟如何,也引人期待。然而,还是有人泼了冷水,5月18日,百度公布一季度财报时,李彦宏表示,自动驾驶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都不会真正成熟,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显然,对于自动驾驶,百度Apollo颇有发言权,虽然几经波折,百度仍然是在该领域投入最大,持续最久的企业之一。
对自动驾驶前景保持谨慎乐观,是行业人士应有的理性态度,但这并不妨碍这一领域概念的依旧火热。5月10日,智加科技已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签订协议,通过与其合并登录纽交所。这家仅成立5年的公司,拥有L4级全栈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能力,致力于推动车规级自动驾驶重卡量产。5月中,继百度Apollo之后,小马智行也在北京启动Robotaxi的试运行体验。自动驾驶技术在哪个特定场景实现突破,将成为行业增强信心的重要因素。
提到这些创新概念,当然不能不说特斯拉。特斯拉4月在华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但并非是“车顶维权”的结果,毕竟该事件的发生已经接近下旬。主要原因还是特斯拉有一批产品出口(共14174辆),以及厂房设备升级而停产。不过,有报道称,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特斯拉已经暂停在上海扩建工厂的计划,并且计划减少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全球的比例。看来,特斯拉发挥鲶鱼效应的历史使命,已经达成。
汽车数据安全法规呼之欲出
不过上月特斯拉最重要的表态,是宣布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还将向车主开放车辆信息查询平台。这一步骤如能实现,才是特斯拉真正意义上完成“国产化”的进程。当然,面对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特斯拉也是不得不顺应越来越细致的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特斯拉这一动作的背景之一,就是本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终于将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界定。《意见稿》中重点提到了汽车运营方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的几个重要原则,严格监管的数据范围,以及数据传输境外的要求。这不但对于特斯拉,对中国这些在海外上市,或者拓展海外市场的创新车企而言,都是值得注意的。当车企为用户畅想“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时,用户是否也应该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小到个人隐私泄漏,大到国家安全,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现状,催生了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中国汽车市场变革之快,也引发了大洋彼岸“不服”的声音。美国总统拜登在底特律试驾了福特全新电动皮卡F-150“闪电”后,在演讲中一方面承认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又声称“中国赢不了,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其实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让用户从心智上接受智能汽车,还是任重道远的。
5月美股三傻“蔚小理”纷纷发布了一季度财报,三家营收之和,还不到特斯拉的1/4。不过,三家也各自体现出特点,蔚来产品交付以来,总共卖出了10万台车,平均售价43.47万元,已经初步建立了豪华品牌形象。理想一季度仅亏损3.6亿,低于另外两家,而且仅靠一款产品就做到了单品销量领先。近期,理想汽车又宣布将接盘北京现代一工厂。小鹏刚刚推送了新的OTA,在NGP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在智能技术方面表现出色。
尽管前景美好,目前所有车企还得共同面对“缺芯”的难题,有媒体形容,有的车企高管因为芯片问题天天吃安眠药。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汽-大众将因为芯片问题,二季度预计减产比例高达30%,达20万辆。5月28日,中汽协在媒体沟通会中表示,预计二季度的问题会比一季度更严重,而且超出了去年年度的预估。其改善会持续一个过程,大概需要1-2年的时间,直到明年下半年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中汽协估计,因为芯片短缺,企业的计划产销量可能降低10%左右。看来,这个痛苦历程,短期无法缓解,将会持续伴随中国车市转型期,只有面向长期的积极因素,看不利环境下,如何倒逼中国企业提升自主的研发能力,才能巩固中国汽车自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