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音乐之旅(十三)海顿老爹的庇护所

标签:
旅游艾森施塔特海顿奥地利艾斯特哈齐 |
分类: 东游西逛 |
绕过音乐之都维也纳,我又往南开了几十公里,来到艾森施塔特(Eisenstadt),这是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首府,不过仅有一万多人口。来到这里,自然和音乐家有关,这里被称为海顿之城。
在历代著名音乐家里,海顿还算是相对长寿,而且一生比较安逸,这也反映到他的作品里,高产且风格偏于明快、轻松。艾森施塔特这个城市,以及当年的统治者艾斯特哈齐家族,对海顿本人影响巨大。海顿出生于贫苦家庭,小时候加入了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后来因为变声被赶了出来,他刻苦学习作曲,终于在29岁时,来到艾森施塔特,被当地统治者保罗·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任命为宫廷副乐长,不久升任正职,从此得以在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下大量谱曲。保罗·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尼克劳斯继位,他对音乐的喜爱较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花费大量金钱投入到音乐中。海顿工作很繁忙,除了作曲,还要管理乐队、乐器,不过当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不高,他也要像仆役一样服侍主子,每天都要穿红色制服红高跟鞋白色长袜,头戴假发,脸上打粉,还要按照老板的需求谱曲。但是他任劳任怨,而且勤勉稳重。由于他的资历和地位,他并不年老的时候就被称作“海顿老爹”了。
后来,海顿换了老板,继位的亲王安东不喜欢音乐,他解散了乐队,并把海顿请出了王宫。海顿来到英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那里也写了《伦敦交响曲》等知名作品,但是他未能加入英国国籍。好在艾斯特哈齐家族又换了继承人,尼克劳斯二世又是音乐爱好者,尽管海顿年事已高,仍然将他请回宫中,并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创作空间。海顿最著名的作品清唱剧《四季》和《创世纪》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1809年,在拿破仑大军进攻维也纳的隆隆炮火声中,海顿以77岁高龄去世。当时他也曾非常恐慌,去世前几天,他在钢琴上弹奏了几遍奥地利国歌,并且告诉仆人们:有海顿的地方就不会有不幸。
埃森斯塔特这个城市原来属于匈牙利,艾斯特哈齐家族也是匈牙利贵族。他们的王宫就在市中心,很好找到,这组土黄色的建筑始建于1663年,共有200多间房间,宫殿后的山坡上还有花园。内部可以说并无多大特色,最值得一看的就算海顿大厅,这里原来是王宫内的歌剧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音乐厅之一了,四周墙壁有精美的装饰,上方满是天顶画。音乐厅并不大,但是符合海顿年代的乐队规模,演奏他的作品效果一定非常好。事实上每年9月份艾森施塔特举行海顿音乐节期间,这里就是重要的场所。

艾斯特哈齐王宫就在艾森施塔特市中心

艾斯特哈齐王宫的内院

王宫内部,楼梯的尽头是海顿的雕像

王宫内部也是由一间间相连的房间组成

海顿音乐厅规模不大,但是非常漂亮

音乐厅顶部布满了画作

四周墙壁也有繁复的装饰

这个房间里陈列的是艾斯特哈齐家族一位后人的照片

各种银器
整个艾森施塔特市都和海顿有关,离王宫不远有一条“海顿巷”,海顿的故居就在这里,如今这座不太起眼的房子是海顿博物馆。海顿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阿洛伊西亚在此生活了12年(她第一任妻子是个悍妇,经常把他的作品随意丢弃),他们在楼上住5间房,房子曾经两次毁于火灾,几乎让海顿倾家荡产,但尼克劳斯一世亲王帮了他。博物馆里部分房间保留了当年的陈设,也展示了海顿时期的一些物品,比如说他当时大红色的宫廷制服,还有海顿遗容的面膜。
海顿去世后被葬在维也纳,十几年后尼克劳斯亲王想把海顿的墓迁回艾森施塔特,但打开棺木发现头骨不见了。原来是维也纳两个官员为了研究颅相学,在海顿下葬后将他的头骨取了下来。后来他们将一块假头骨给了艾斯特哈齐家族,而将真的捐赠给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其中一个盗骨者在去世前说出了真像,使得艾斯特哈齐家族与维也纳长期诉讼。直到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了拉拢艾斯特哈齐家族,将头骨还给了他们,但到了1954年,海顿的完整尸骨才被安葬在艾森施塔特。安葬地点就在海顿之家与王宫相反方向的一间教堂里,名叫Bergkirche。
这座教堂造型非常有特点,整体大致呈圆形,房顶就像莴笋,一瓣一瓣的,有通道盘旋向上,直达顶部。我从教堂的南门进入,发现这只是一间圆形的礼拜堂,真正的大门在北边,和从南方进入是完全不同的空间,也是圆形,厅堂更大。大门左侧有个石碑,上面雕刻着被布蒙住的竖琴,旁边是一扇关闭的铁门。经向工作人员询问,这就是海顿之墓,交了门票之后她打开铁门,里面是个不长的甬道,尽头的屋子里摆放着海顿的石棺。这张门票还有第二重用处,再从教堂另一侧的一条通道进入,这几乎是一条秘密隧道,沿途都是些宗教故事的雕塑,不算精美,有一种到了“明皇蜡像宫”的感觉。再往前走,推开一扇门,居然就是通往房顶的甬道,沿着房顶的“莴笋页”,甬道忽上忽下,最后到达教堂顶部,看看附近的风景倒也不错。
在海顿之城盘桓了俩小时,这里几乎所有景致都和海顿有关,接下来就前往维也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