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之仰望--教堂观看《弥赛亚》

标签:
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病者之仰望,这是王府井教堂圣坛后面所张挂的词句。在这里,我害的就是“爱乐”之病,下了班风风火火赶到这里,为的是观赏英国古乐学会乐团演奏的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
因为外出,这次北京音乐节上,我已经错过了《玫瑰骑士》和《唐豪瑟》,不过没关系,只要没错过这一场就行。作为北京音乐节的特色,教堂音乐会已经是第三次举行,我有幸(非常之有幸)欣赏了全部演出(前年的安魂曲是排练,没看正式演出)。其实在教堂开音乐会,在欧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到了著名的大教堂,几乎都可以看到音乐会的预告,可惜我无缘与闻。在北京则不同,由于宗教、音乐环境的不同,在教堂欣赏音乐会,成了难得的盛典。在这里举办音乐会,注重圣洁的气氛,而且东堂(王府井教堂)的声学效果也格外出色。
不知这是不是《弥赛亚》在中国的首演,以前看书,好像解放前教友们就可以自己排演此剧,不过如今难得一见是肯定的。作为亨德尔的代表作,《弥赛亚》也是最受中国乐迷所熟知的清唱剧,特别是《哈利路亚》大合唱,知名度相当的高。“弥赛亚”一词来源于希伯来语,意思是“受膏者”,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共有57首分曲,描述耶稣从诞生到为拯救人类而受难,以及复活。1742年亨德尔在都柏林首演此剧。乐团也是大大的有名,他是演奏古乐的“本真运动”的先驱,因此这也是难得的现场听古乐演奏的机会,这种声音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纯”,我曾经听过该乐团前任指挥霍格伍德录制的不少唱片。今天的指挥兼羽管健琴演奏就是他的继任者埃加尔。
其实理解一首宗教乐曲是很困难的,不过今日有两个便利,一是乐曲写于英国,自然用英语演唱,二是主办方赠送了中英文对照的唱词,这样就可以依托教堂的环境和来自于《圣经》的语境,对照着理解,就不像以前只听旋律那样简单。
第一部分中我最爱听的就是《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我第一次听《弥赛亚》,是索尔蒂录制的磁带,第一首曲子就是这个,从而为此剧而着迷。唱词赞美的是耶稣的降生,对于信仰者,这是希望之所在,实际上《弥赛亚》虽然以宗教题材为表,却蕴含丰富的人性情感,音乐中男女声部轮流盘旋上升的美妙旋律,听起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此前劳累和饥饿带来的疲倦竟然一扫而空,真是精神食粮。
中场休息之后连续演出第二、三部分,第二部分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最后一曲《哈利路亚》,开始之前我竟然因为期待而紧张,熟悉的前奏响起,并不是像我想象的一样铿锵,竟然是有些柔美、舒缓的,乐队在此处的演绎很有戏剧性,仿佛为后来做铺垫,随着古代定音鼓那种特有的“咚咚”敲击和嘹亮的小号声响起,高潮不可避免的到来,合唱队只有16个人,但是在完全充盈在整个教堂内,饱满而振奋,这是对上帝无上荣光的赞颂,让人想起一切辉煌、壮美的场面,对我来说,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我想起以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参加合唱队,每逢演唱《哈利路亚》,就无比欢欣投入,我此时的愿望就是与他们一起放开歌喉。
全剧时长将近三小时,结尾也是辉煌的合唱《阿门!》。观众爆以极其热烈的掌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陌生的音乐形式,陌生的宗教和陌生的语境,然而亨德尔能够让他们感知其中的力量,古乐学会乐团和演奏家、歌唱家们能够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味道。能够有幸在现场聆听,是非常值得长久回味的。
2007年听教堂音乐会:得闻天籁--在王府井教堂听王健独奏音乐会
2006年听教堂音乐会:神圣的光辉--在王府井教堂看《安魂曲》排练
补记:我突然发现,去年我在王府井教堂听完王健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后,曾经这样写到:“我大胆预测,同时也给主办方提出一个期望,明年的音乐节,只有在这里上演亨德尔的《弥赛亚》或者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能更上层楼!”想不到,今年还真是《弥赛亚》,预测的太准确了,那看明年的了,一定要听《马太受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