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歌剧院
昨天晚上有幸去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歌剧院的正式首演--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王牌歌剧院马林斯基剧院、王牌指挥捷基耶夫、以及这座新的歌剧院,无一不是重要的卖点。
上次我来国家大剧院,去的是音乐厅,这次又有机会能来到巨蛋核心位置的歌剧院。与世界著名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内部装饰相比,这座歌剧院的则注重现代风格,舞台上巨大的红色幕布十分醒目,中间是圆形的“池座”区域,四周围绕着银色屋顶的三层环形看台,总体看,虽然空间高,面积却并不太大。也许是因为这点,音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半地下的乐池,还是舞台中央演员的独唱,声音都清晰浑厚,充盈整个剧场。转台看来也很先进,几幕之间,在很短时间内,就安静的切换了布景。这也是我体会到的最大亮点之一。
场景还不错,但也没媒体吹得那么邪乎
炙手可热的捷基耶夫率领马林斯基剧院,能够在圣诞节的时候来中国,无疑给足了面子,也是北京古典音乐市场火爆的充分体现。当然中方选择他为大剧院“开光”,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又叫座,又显档次。事实上,这场演出的水准也无可挑剔。《伊戈尔王》在中国是首演,此前俄罗斯歌剧也很少在国内演出,相信在场的观众看过此剧的不多,对剧目的缺乏了解,导致现场气氛有欠热烈。全剧结束的时候,因为观众并不知道,居然有一段时间没有掌声,演员谢幕的时候,仅仅是指挥、伊戈尔王、王后得到的掌声稍多,并没有跺脚、叫好的热烈场面。只有第二幕中间演奏观众耳熟能详,场面热烈的《波罗维茨舞曲》之时,舞台上载歌载舞,现场气氛达到一个高潮。这出《伊戈尔王》,在某些段落稍显沉闷,也许演意大利歌剧,观众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
这就是著名的《波罗维茨舞曲
》
媒体的报道也有失偏颇,演前演后,很多媒体居然把看点集中在“真马上台”上,歌剧演出中,动物上台不是罕见的事情,何况现场演出中,两匹马只是从舞台中穿过,实在没什么了不起。这未免反映了某些记者专业水准不足,在演出本身方面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评论和介绍,只能把目光放在小小的噱头上。
还有一些我不得不说的遗憾就是,刚刚开张的国家大剧院,在管理上欠缺不少。对于这出观众并不熟悉的剧目,现场字幕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了解剧情,欣赏唱段,因此播放字幕的人,至少应该看过本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看来这个人和我一样,也是摸索着看,播放的字幕完全不着边际,有时太快,有时太慢,极大的影响了观看效果。我估计现场很多观众和我想的一样,如果不是尊敬演员,就着急的要对字幕喝倒彩。
中场休息有30分钟,观众出剧场的时候,检票员发给观众一个票根作为凭证。我回地下车库拿东西,需要穿过长长的走廊,到车库不用出剧院大门,但是需要通过检票的入口,门口有个保安,我出门时特意问了一下是否可以再进来,他答复说可以。但当我返回时,门口的保安却说,只要出去,门票就作废,不能再进。但这个要求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也没有人提醒,如此安排,完全没有任何道理,门口同样有很多相同原因被拒之门外的观众,几经周折、抗议,在保安给领导打了长时间的电话请示之后,才让进门,险些耽误下半场开场。
车库也有问题,共分东西两座,分别需要从入场口的两侧进去,互不联通,但门口的指示牌中,只有一个牌子写了通往东区、西区车库,并不明显,其他的提示牌都笼统的说“通往车库”,造成不少观众找不到车,既耽误时间,又走冤枉路。
当然,剧院方面的管理经验应该可以逐渐丰富,只是希望大剧院不要因为地处中央位置,就以高人一等自居,善待观众是第一位的。
演伊戈尔王的,不错,唱思念家乡的咏叹调,有人叫好
捷基耶夫大师,上来谢幕了,那有魔力的手指头还岔开着